返回
行业资讯
中国电力步入相对过剩
2015-03-27 09:36348
       中国经济发展增速放缓,相对应的是去年全社会用电量增长只有3.8%,远低于电力装机容量增长的速度。全年火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数创下近年来新低。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用电需求增速放缓明显,国内各大发电集团对于电力过剩的担忧渐起。

在2015年中国华电集团的工作会议上,其董事长李庆奎表示,过去中国的电力是短缺经济,上项目、扩规模是关键,现在则是过剩经济。中国国电集团、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华能集团等四大电力企业也都表示,全国电力装机容量已经相对过剩,电力产能过剩问题突出。

能源研究专家陈宗法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电力经营者处于市场一线,比较敏感。发电企业收入减少的主要原因,已经不再是前几年的高煤价导致,而是发电量减少对发电企业产生的负面影响。在火电边际效益较好的情况下,各大发电集团竞争异常激烈。

中国电力过剩最重要的依据是,全年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数的降低。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下称中电联)发布的《2014年电力工业运行简况》,2014年全国电力消费增速放缓,全年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数为4286小时,同比下降5.2%,创下近年来新低。

根据中电联的界定,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数在5000小时以下,意味着电力供需平衡有余;5000-5400小时范围内,表示电力供需紧张;超过5400小时可认定处于缺电状态。

2014年中国的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数,降落在中电联界定的电力供需平衡有余范畴内。

陈宗法指出,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数出现下降,最主要的原因是经济发展放缓,社会用电需求下降。中国去年全社会用电量增长只有3.8%,远低于电力装机容量增长的速度。2014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为13.60亿千瓦,比上年增长8.7%。另一方面,去年夏天平均气温偏低,空调用电负荷低,也限制了发电设备的利用小时数。

多位业内人士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中国电力过剩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能源研究专家陈宗法告诉界面新闻记者,除黑龙江等某些省区处于长期过剩外,目前中国的绝大部分地区处于相对过剩状态。之所以引发过剩争议,在于没有绝对的评判标准,国内各区域的具体情况也不同。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吴疆也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电是瞬间平衡,电力过剩的说法并不准确。中国历史上长期处于缺电状态,火电设备利用小时数在历史上曾经长期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今后,发电企业要习惯设备利用小时数低于5000甚至更低的状态。”吴疆说。

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数上不去,意味着发电量的减少,这直接影响到发电企业的利益,尤其是对于火电企业而言。虽然由于这两年煤炭价格低迷,火电企业盈利状况良好,但电力过剩加剧了火电和清洁能源之间的竞争,在国家鼓励清洁能源发展的情况下,火电企业的竞争能力会进一步下降。

此外,电力过剩还将影响电力下游企业。因为电力出现过剩,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新建装机的增长速度,对电力装备、设计、基建、施工企业的需求也会下降,反过来又会降低经济增长的速度。

与各大发电集团的担忧之势不同,上述业内人士均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电力过剩对于目前的中国利大于弊,为整个电力结构转型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陈宗法告诉界面新闻记者,在前几年火电亏损的情况下,五大发电集团一直在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煤炭、金融、科技环保等非电产业,现在效益提升后,面对电力过剩的担忧,调整电源结构和区域结构成为不可避免的措施。

调整电源结构,意味着要提高清洁能源的比重,以及提高大型、高效火电机组的比重;调整区域结构,则代表着电力集团不能像过去那样大干快上,以往的规模思维要转向价值思维转变,合理布局电源点,不能盲目投资。“这无论是从企业还是社会的角度,从长远看,都是有利的。”陈宗法说。

此外,上述业内人士均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适当的电力过剩,为电力改革的推进提供了契机。一定程度的电力设备裕度是必要的,一定程度的“过剩”,有利于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如果没有所谓‘过剩’,如何实现市场经济的优胜劣汰?电力行业要做市场化改革,也是同样的道理。”吴疆指出。

“在电力紧缺的情况下,如果电改影响了电力企业的发电积极性,会加剧电力短缺,社会风险和成本增加,但现在电力富裕,电改所引带来的风险会小很多。”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蔡国雄对界面新闻记者说。

电改信号日益强烈。国家能源局副局长王禹民表示,《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即将出台,《证券日报》报道称,新一轮电改将以边试点边扩容的方式进行,电力过剩区域有望成为新试点。此前,深圳市输配电价改革试点中,首个监管周期电网准许收入和输配电价已获发改委批复,内蒙古西部电网也获准启动输配电改革。

分享到:
  • 我来说两句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