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外国专家眼中的中国环保:法治 合作 转型
来源:中国发展门户网
灾害性天气、污染事件、生态环境损害……自然生存环境的日趋恶化让中国人越来越重视环保治理。2015年3月,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实现蓝天常在、绿水长流、永续发展”;同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首次明确提出“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四化”到“五化”,“绿色化”正式上升到构筑新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度,作为国家战略渐次展开。
环境问题不仅在中国发展话题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同时也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今年12月,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 21)将在法国巴黎举行,2015年定会成为中国与世界的环境焦点之年。
外国人如何看待中国的环境保护?中国如何应对气候变化?碳市场、可持续能源又将怎样发展?一位在中国生活了10个年头、来自法国的气候专家在接受记者专访时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Cyril Cassisa,中文名字喜力,是法国驻华大使馆的气候专家,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他曾经去过许多国家,比如美国、澳大利亚、墨西哥、古巴、牙买加、秘鲁、日本、菲律宾、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 2005年3月来到中国,“虽然我不知道自己更喜欢在哪个城市生活,但是确实非常喜欢北京”,谈及在北京生活的八个年头,他肯定地说。
环境法治 尊重为先
从自己的生活体验出发,喜力认为中国目前最严重、最紧急的环境问题就是“不尊重法律法规”。“虽然中国制定了许多法律法规,但是很少能够付诸实施”他也指出,“这个过程需要时间,欧洲许多国家过去也是如此。”他以自己的祖国法国举例,“我们在很早以前就开始治理环境问题。现在,法律虽然并不是十全十美,但是日臻完善。这是通过经年的努力后才达到的效果。” 喜力认为,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了法规实施的问题,并且很快会进行解决。
少傲慢多开明 合作共赢
喜力介绍,在世界范围内,有很多很好的环境治理经验可以借鉴。最易于实施的就是交通方面的治理措施。他举例,哥本哈根市依靠大力发展自行车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自行车的使用来治理交通。墨西哥城市也曾经实施过根据车牌号轮流出行的交通政策。伦敦市实施在市中心限制车辆运行的办法来缓解交通压力,任何想要在伦敦市中心开车的人都必须缴纳高额费用。城市供热系统方面,巴黎主要使用地热能。“中国做的很好的一点是使用太阳能来实现供热,目前还主要存在于郊区。”
目前,中国已经和许多国家进行了相关领域合作。为了促进合作,喜力认为,发达国家应该少些傲慢;发展中国家应该多些开明。双方都始终应该秉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寻求双赢合作。
发展碳市场 中国有决心
当前,中国致力于发展和推动碳交易市场和可再生能源行业。喜力介绍,“碳市场”是控制污染气体排放和减少未来煤炭使用的一种工具,运用碳价格机制来促使企业在规划发展战略时,将二氧化碳排放需要付费这一情况考虑在内。就经济理论而言,“碳市场”是控制污染气体排放最具有成本效益的手段,可以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
中国已经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东、湖北、深圳等7个省市试点实施“碳市场”政策,并将在2016年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喜力认为,中国表现出很大的决心,积极在世界范围内学习相关经验,在7个试点地区内加速实施“碳市场”政策。他指出,所有“碳市场”的规划在结构方面都是十分相似的。政策的成功取决于其实施状况。对于中国而言,这仅仅只是开始。日积月累,可以学到很多。他说,为使“碳市场”取得重大改善,中国可以提高透明度并制定长期发展方向,企业在制定发展策略时将碳汇问题考虑进去。当然,合规也是“碳市场”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显然中国已经考虑到了这一点,而且在第一年的实施中已经展现出来。”
中国趋势 向清洁能源发展转型
在中国,喜力还从事着有关可再生能源政策方面的研究。他认为,中国有向清洁能源发展转型的趋势,虽然高能耗、煤炭产业规模庞大,但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很快。最重要的是,现在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速度比化石能源产业的发展速度更快。
然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提出许多挑战,亟待解决,比如存储、间歇性以及成本等问题。为促进这一转型,需要制定良好的政策,中国正在不断努力。喜力说,“分散式发电有了很大的发展,这对于可再生能源来说是非常有益的。”此外,可再生能源科学技术和发展方面的投资力度也很大。他认为,“中国做的很好。虽然起步很晚,但是行动很快。”为了使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能够继续保持良好态势,喜力建议,“中国政府应该重点关注能源效率和节能,要对减少煤炭消耗给予足够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