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国内外宏观形势瞬息万变,格局转换、政策调整、技术升级的节奏都很快,无不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改革发展。我们必须善观大势,明察大局,谋定而动,顺势而为。纵观当前形势,主要把握好以下五个方面:
准确把握宏观经济走势的新常态。从国际形势来看,世界经济仍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今年世界经济增速可能会略有回升,但总体复苏疲弱态势难有明显改观,世界经济走势分化、金融市场动荡、大宗商品价格波动、非经济因素影响上升、政治力量冲突加剧,但核心是经济问题,归根到底是实力较量。从国内形势来看,经济总体保持平稳,但下行压力加大,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进入到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今年的经济增长预期比去年略低,据各种机构判断在7%左右。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市场竞争特点、资源环境约束等九个方面深刻分析了新常态下的经济趋势性变化。新常态下,国有企业进入到爬坡过坎阶段,面临着市场需求不足、产能过剩严重、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等困难和挑战。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对于增强我国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国家竞争力和民族凝聚力,极为关键。
准确把握能源行业呈现的新走势。当前,全球能源正处于大调整、大变革时期,能源消费持续增长并且重心东移,气候变化成为能源发展的重要约束,电力在能源体系中的中心地位不断提升,可再生能源、非常规油气已进入大规模应用阶段,智能电网、可燃冰开发、碳捕获封存等技术演进加快,能源发展的趋势呈现出清洁化、低碳化、多元化、智能化特征。
从国内来看,国家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大力推进能源生产革命、消费革命、技术革命和体制革命,推动能源空间布局和结构优化,加快西南水电、西北风电、沿海核电建设和煤电节能减排升级改造,大力推进12条特高压通道和9大煤电基地建设,今年计划新增水电、风电和光伏发电装机均在1500万千瓦以上。可以说,近两年是电源升级发展的重要时期,谁抓住了这一轮机遇,谁就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增添后劲,赢得先机。
国家倡导并推动“一带一路”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战略构想,加快优势产业“走出去”步伐,当前,新兴国家能源增长空间大,西欧等发达国家受经济危机影响资产价格走低,俄罗斯、东欧等国家正在推行老化设备升级换代,这些地方都存在着大量投资、并购和更新换代市场机会,给我们实施“走出去”战略,开展国际化经营带来难得契机。
准确把握市场要素发生的新变化。电力市场表现为,低速增长将成为新常态,设备利用小时和电价将会下降。去年,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不到4%,比“十二五”前三年平均增速低5个百分点,发电设备利用小时降至4300小时,其中火电已经“破五”,降至4800小时,这意味着电力产能过剩、市场竞争加剧。今年在经济稳中趋缓、新增装机增长等因素影响下,电力市场增长乏力的状况不会有太大改观,电量将继续保持低位增长。就电价来看,在国家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降电价的趋势和电价市场化改革的预期已经凸显。国家下调陆上风电电价,将天然气存量气与增量气价格并轨到位,短期内给风电、燃机的经营带来不小压力。煤炭市场表现为,总量保持宽松、结构性过剩仍然是主旋律,并且近几年内不会轻易改变,电煤价格仍将保持低位运行。从当前来看,在政府限产、压减进口煤、清费利税的影响下,煤炭行业负担将会有所减轻,煤价也将企稳回升,但持续上涨的动力不足,预计今年煤炭均价总体会低于去年。资金市场表现为,融资环境相对宽松,资金成本进入下降通道。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有力度,货币政策要更加注重松紧适度,保持流动性总量合理增长。去年,央行已经下调了一次存贷款利率,有关金融机构预计今年还有降息、降准的可能,整体来看,今年的融资环境不会太紧,融资成本也将进一步下降。
准确把握深化改革提出的新课题。全面深化改革覆盖面很广,我重点谈谈三个方面的改革,投资体制改革方面,国家加大简政放权力度,下放投资审批权限,以省为实体的特点越来越明显,近期,国家要求一律不得将企业经营自主权事项作为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前置条件,并公布取消了三大类、18项核准前置条件,其中包括电网接入意见、燃料运输协议、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查意见等与我们密切相关的事项。这意味着,审批效率提高,企业的自主决策权更充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加突出。
对此,我们要转变前期工作方式,适应新的投资体制要求,更加准确地研判好市场边界条件。国企改革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充分肯定了国企特别是央企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强调要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要求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坚持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今年是国企改革大年,国务院国资委正在加快研究出台包括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指导意见以及央企功能界定分类、布局结构调整、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等一揽子改革方案,国有企业必将迎来大变革、大调整、大改组。对此,我们要高度关注,借国企改革东风,推动公司做强做优做大。
电力体制改革方面,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启动在即,国家发改委牵头制订的《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很快会出台,从各方面了解的情况看,改革的初步基调是“四放开、一独立、一加强”,即输配以外的经营性电价放开、新增配电业务放开、售电放开、发电计划放开,交易平台相对独立,加强规划。目前,国家已经在深圳、甘肃等地推行电价、电量市场化改革试点。对我们而言,在目前相对宽松的电力供需形势下,市场交易电量的增加将导致电量计划的缩减,进而影响电价和机组利用率,市场化将更加突出。同时,售电侧放开后,发电企业可以成立售电公司进行售电,这将使公司市场营销模式出现重大变化。其他关于财税体制、金融体制、科技体制、资本市场、对外投资等领域的改革,我们也要紧密跟踪和研究。
准确把握安全环保带来的新要求。过去,我国经济发展规模较小,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空间相对较大,现在,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极限,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清澈水质、清洁环境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这一趋势性变化对我们提出了更高要求。去年以来,国家出台了《能源行业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等一系列环保政策,并从今年开始实施新的《环保法》,重点治理大气雾霾,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对环保违法实行“零容忍”。国家提出新建煤电机组供电煤耗必须小于每度电300克标煤,东部地区新建煤电机组大气污染排放浓度要基本达到燃机排放限值,中西部地区也要争取达到这一要求。对于我们来讲,有挑战也有机遇,挑战是,环保投入将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升级改造任务十分繁重,环保设施运行面临严格的监管要求,煤电发展面临着排放总量、煤炭总量控制的巨大压力。机遇是,超低排放技术的应用为煤机生存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集中供热机组得到政策支持,节能环保产业迎来广阔发展空间,碳排放市场交易将更加活跃。
在安全生产上,去年以来,社会上一些安全事故、公共安全、应急事件呈多发态势,国家实施新的《安全生产法》,对安全生产的重视程度空前提高,公司自身保电供热、煤矿生产、基本建设以及海外业务也面临较大的安全压力,这些都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安全要求。
综合以上分析,大家要认识到,中国经济新常态,不单是经济增速由高速转向中高速,更是增长驱动力的转换,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都将发生诸多重大转变。那么,在内外部形势影响下,结合自身来看,未来一个时期,华电面临什么样的新常态,有什么样的趋势性变化,我认为,可以归结为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从企业定位上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一定要搞好”、“要坚定不移地把国企做强做优做大,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随着形势变化和国企改革的深入推进,中央企业面临的内外部条件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将由原来接受国资委资产监管向接受资本监管转变,将由原来的国有独资股权形式向拥有多元投资主体的混合所有制转变,将由原来更多接受上级监管向注重履行社会责任,接受上级监管和社会监督转变。
第二,从发展取向上看,过去,电力是短缺经济,上项目、扩规模是关键,对发展的布局、领域、边界条件不是十分关注。现在是过剩经济,设备利用小时数大幅下降是最直接的体现,电力和煤炭的供需日趋平稳,国内电力增长空间已经有限,清洁能源发展的浪潮十分迅猛,对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也大大超出预期,许多节能环保新技术广泛应用。在这种情况下,产业的转型升级是必然的,发展的速度将由过去的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变,发展的动力将由过去靠规模带动向依靠提升质量、改革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驱动转变,发展的空间将由过去局限在国内市场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转变。我们必须更加依靠内涵式增长,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效益、清洁高效、低碳环保、科技含量。第三,从经营方式上看,过去,电力的计划色彩很浓,主要靠争取电量计划来增发增收,市场交易电量占比很小,现在,随着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市场电量占比将越来越高,甚至全部放开,竞争只会更加激烈,电量主体将由计划电量向市场电量转变,电量争取将由原来的找政府、找调度向找市场、找用户转变,市场竞争的要素将由电量计划竞争向成本、环保和安全等要素的综合竞争转变。我们必须进一步转变经营方式,最大空间上开拓市场,最大程度上控制成本,最大可能上降低排放,提升企业综合竞争能力。
第四,从管理能力上看,过去,我们的管理还较为传统和粗放,现代法人治理结构还没有完全建立,管理还不够规范、高效、精细。现在,伴随公司的转型升级、深化改革,以及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企业管理也在发生变革,将由传统的企业管理向规范的现代企业管理转变,将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益化、标准化、信息化转变,将由原来的更多靠“人治”管理向依法治企转变。我们必须适应战略转型、现代治理、跨国经营的要求,持续加大管理创新力度,构建起具有时代特点和自身特色的管理体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向管理要效益、要竞争力。
第五,从队伍建设上看,过去,公司的人员结构主要是电力专业,现在,公司拓展至煤炭、金融、工程技术、页岩气、LNG等产业,“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这对人员队伍的全球视野、市场意识、专业结构、知识层次都提出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