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核电可行吗 30年后再看切尔诺贝利
来源: 国际电力网
顽强的小生灵
如果没有5年前的福岛核泄露危机,当年震惊世界的切尔诺贝利事件或许已渐渐淡出世人的记忆。
整整30年前的今天,前苏联乌克兰境内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堆发生爆炸,造成8吨多强辐射物泄漏,30人当场死亡。
这场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核灾难使电站周围6万多平方公里土地受到直接污染,300多万人受到核辐射侵害,超标的核粉尘一直飘到数千公里之外的西北欧、甚至大西洋另外一边的北美。
在之后10多年内,陆续又有数万人死于核辐射引起的疾病,数10万人遭受不同程度的辐射疾病折磨。甚至直到今天,这片土地上仍能检测到显著的核辐射超标,当地的婴儿出生缺陷率仍然很高……
全球核电业走在十字路口
切尔诺贝利灾难发生30周年以后,全世界对于核能安全利用的技术保障与知识普及已大大提高。
几年前,在国际社会——包括中国——的慷慨捐助下,乌克兰已筹齐款项修建了一座新的永久性保护装置,以取代当年用于对发生泄露的核反应堆进行封堆的临时石棺。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支持下,乌克兰政府还于2010年底决定,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地区设计专门旅游线路,对普通游客开放,目的是为了让世界人民永远记住这段悲伤的历史,认识核设施安全的重要性。
5年前发生的福岛危机至今仍未尘埃落定,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它已经再度唤醒世界人民的核意识,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全球核工业的未来航道。
几乎在2011年福岛核泄露发生的第一时间,世界上拥有核电站的所有大国——其中包括美国、俄罗斯、欧盟诸国及中国——均要求对本国的已有或在建的核电站全面加大安全检查力度,有些还迅速调整了核政策。其中,中国国务院于曾于当年3月16日宣布暂停所有核电项目的审批。
与此同时,世界各地民众的反核声浪也一浪高过一浪,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素来享有美誉的欧洲甚至一直在认真考虑和辩论无核化的可能性。有人因此预言,全球核电业已经走到了十字路口,多年来世界范围内热度逐渐回升的核电复兴将很可能就此夭折。虽说这可能有点夸大其词,但福岛危机在随后一段时间内对国际核电装备制造、放射性稀有元素开采加工、传统矿石能源市场……直至气候谈判等诸多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
不过,许多迹象表明,近几年全球核电产业正在逐步走出福岛危机的阴影,复苏的信号频繁传来。时间,似乎是治疗一切伤痛的万能良药。
彻底放弃核电不可行
根源还在于经济。
未来核电比例若明显下降,全球电价将会明显上升。法国的电价只有其邻国德国的2/3,原因就在于法国绝大部分的电力是核电厂提供的,而保守的德国则已全部停运了核电站。
中国的核电产业起步非常晚,其在全国电力供应中所占的比例也微乎其微,远低于美、法、日等核电大国,但近年来的发展势头却异常迅猛,目前全球在建或准备筹建的核电装机容量有一半在中国。
有人估算,福岛事件以后几年里的暂时冻结直接或间接影响到6000至8000亿元中国核电及相关上下游产业。因此,仅就经济价值而论,人们似乎可以断言,中国未来大规模缩减和放缓核电的发展显然是不可能的。
尽管中国的相关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反复强调要从福岛核泄漏事件中吸取教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但专家们普遍认为,中国不会因噎废食,停止发展核电的脚步。
实际上,近来中国政府已重启核电站项目,并且将它列为未来中国能源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久前制定的十三五规划中指出,要以沿海核电带为重点,加快开工建设和建成一批核电项目。在整个十三五期间,核电运行装机容量达到5800万千瓦,在建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
客观地说,或许确如许多业界专家及政府决策者所言,即便发生过美国三哩岛、前苏联切尔诺贝利和日本福岛等严重的核泄露危机,但核电仍是迄今为止成本最低、对环境破坏最小的能源生产方式。
以中国的情况为例,不上核电项目,就需要更多的煤电厂。姑且不谈煤发电造成了大气污染、温室气体排放等等,仅2010年全国煤矿事故就直接导致2400人丧生,另有6000多挖煤工人患上矽肺病。
而且,若以目前的生产水平测算,未来50年内,中国已探明的煤炭储量将被耗尽。因此,只要经济成本上行,可再生能源尚未真正实现产业化和市场化,放弃核电至少在中国是不能承受之重。
祸根:苏联体制
尽管核泄露事故一再提醒我们加强安全监管、开发更先进可靠的新型核电技术,但我认为,无论是切尔诺贝利还是福岛事件,给我们的最大教诲其实还在于:你不可能为无法预计的事情未雨绸缪。也就是说,下一次核事故将不再会是地震或海啸引起,而必定是其他某种我们现在根本不可能想像得到的因素造成的。
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核电站的安全运行固然重要,万一发生事故以后的应对措施同样必须放在重要位置上。好比医学上如果人类如果不能彻底消灭某一种传染病,那么提高对它在人群中大规模爆发时的控制及患者治疗的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
有许多分析人士正确地指出,社会对核辐射的恐惧所造成的危害可能更甚于核泄露本身。
然而,回顾30年前发生在切尔诺贝利的惨剧,一个最重要的教训就是:想要确保核能安全利用、将核泄露事故的危害降到最低,关键还在于决策民主、管理科学、信息透明和言论自由。人民只有掌握了充分的正确的信息,才会免于非理性的恐惧和谣言。
过去30年来许多亲历人士的反思一再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若不是在僵化的苏联官僚体制之下,特别是如果不是有关当局不负责任地试图掩盖真相,这场世纪灾难本来是有可能避免或大大减小的,即便发生也不至于酿成如此不可收拾的后果。
从某种程度上说,切尔诺贝利之殇更是一场人祸,而不是天灾。而在核事故发生后的针对性应急预案方面,中国的现有水平,比前苏联所展现出来的拙劣一面好多少呢?
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核阴影之后,人类也许依然不会放弃发展核能的雄心,但政治和科技精英们一手遮天、把事关自身身体性命的普通民众完全排除在外的那个时代将一去不复返。这就是切尔诺贝利和福岛留给后人的代价高昂的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