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以来,“骗补”成为业界高度关注的话题,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调整势在必行。然而时至今日,骗补名单迟迟未能公布,对于骗补企业的处罚迟迟未见“靴子”落地,补贴政策究竟如何调整也尚未可知。一有风吹草动,便牵动着许多人的心。
日前,一份“疑似”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最新草案在网络间传播,内容涵盖提高补贴准入门槛、完善补贴标准和机制、改进补贴资金拨付方式、建立地方政府为责任主体的监管体系等方面。
有媒体向接近政策制定者求证,得到的回应是“该版本已经与新的补贴标准草案十分接近,这四个方面是比较重要的调整。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它调整。”也有媒体表示,这只是财政部近期下发的非正式文件,目前还在讨论之中。
而AutoKol在向一位车企高管求证时,他说,“这些流传出来的草案,基本都不靠谱。现在各部委之间的意见都不统一,甚至连财政部下面的几个部门也都存在争议。” 早在今年4月,就曾有“关于2016~2020年新能源汽车补助完善方案”在网上流传,对新能源乘用车、新能源客车、新能源货车和专用车的补贴标准均有所调整。当时业界便猜测,新能源汽车补贴调整政策或将出台,以为“空悬四个月之久的靴子或许将要落地了”。如今又是四个月过去,靴子仍未真正落地。
众所周知,骗补是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调整的导火索,堵住政策漏洞是调整的重要目的。从7月初马凯副总理在西安主持召开的座谈会可以看出,骗补督查工作已经告一段落,但骗补名单却属于“严格保密”。到目前为止,到底哪些企业骗补、如何处罚,有关部门尚欠公众一个交代。
骗补结果迟迟未见
骗补督查结果到现在仍未公布,业界不知道何时才会“揭开锅”,也不知道会砸到谁。“骗补结果向来受到各界关注,有关部门调查结果迟迟不公布,补贴细则和车型目录的设定也就无从谈起。”有关人士表示。 但据国家863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监理咨询专家组组长王秉刚所言,骗补惩处和补贴标准的修订是可以分开独立进行的,不存在先后顺序。 而近日大连市发布的《关于纯电动客车市财政购置补贴有关事宜的通知》,让业界有了更多猜测。
上述文件中有两个信息点值得关注。其一,国务院已经在政府内部公布了骗补督查结果,从文件发布时间来看,应该已经有些时日,但并未向外界公开。其二,明确界定车辆生产企业违规取得牌照、车辆卖给关联企业而非终端用户、车辆卖给终端用户但上牌后大量闲置的均属于骗补行为。 汽车行业分析师钟师认为,骗补督查结果很有可能不会对外公布。他说,“现在不说,以后估计也不会对外公布。很有可能就是向骗补企业追回补贴,内部处理,最后就这样不了了之。” 持类似观点的其实大有人在。具体而言,有两方面的理由。 一方面,骗补的定性尚有争议,如果用上述文件提到的三种类型来界定,对整个行业的影响可能会比较大。
其中,“左手倒右手”、违规取得牌照的情形,可以说是蓄意骗补。对于这类情况,业界普遍认为应当坚决予以打击。
以央视报道过的吉姆西客车制造有限公司为例。2015年3~5月,吉姆西上传的合格证数量分别是23个、0个和2个,上半年电动车产量仅为25辆,而年底爆发性增长,12月单月上传合格证2905个,全年总产量为3686辆。而据调查,购买吉姆西车辆的5家运营租赁企业,申报材料中车辆数量与实际严重不符,这5家企业应有新能源汽车209辆,但实际仅有20辆,其余车辆仍在吉姆西生产。
而争议较多的,就是“车辆卖给终端用户但上牌后大量闲置”。从车企的角度讲,实现更高的销量和利润是其最大的目标,但客户买完车之后究竟怎么用,车企无从过问,更无法管控。
另一方面,骗补的过错并不只是在于车企,政策制定者和地方政府都有一定的责任。“这里边有企业的问题,比如企业道德、社会责任,但也有政策漏洞、政策执行的问题,并不只是企业的问题。”汽车行业分析师张志勇表示。
比如说比亚迪经销商刘鹏,自杀前曾写过一份举报信,其中陈述了他如何打通关节,如何陪同南京车管所警察现场验车,以及比亚迪如何与政府公务人员里应外合、造假骗补。
如果只是惩处企业,显然有失公平。但是,如果打击面过大,又可能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对行业的发展也较为不利。因此,内部处理的可能性比较大。 补贴究竟如何调整
8月21日,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夏季论坛上,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副司长宋秋玲表示,财政部近期将对补贴政策有所调整。同时,还谈到了补贴调整的思路:一是配合工信部在提高技术门槛的基础上提高财政补贴政策,二是完善补贴标准,三是健全监管体系,四是建立市场化的发展机制。
与上述思路相比,本次流出的草案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有关改进补贴资金拨付方式的内容。即从2016年起,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资金由事前预拨改为事后清算。
“每年初,地方补贴上报上年度新能源汽车推广情况并提出推广补贴资金申请,科技部会同工业与信息化部等有关部门组织对各地资金申请报告进行审核和组织推广情况核查,财政部根据审核和核查结果按程序拨付补贴资金。”
不过据了解,此前也并非事前预拨。“其实,补贴发放一直都是以事后清算为主,车卖出去才能拿到补贴,提前拿的很少。”某车企高管告诉AutoKol。
财政部副部长刘昆也曾表示,“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分为预拨和清算两部分,2015年中央财政预拨工作早已完成,但清算工作受到核查影响有所延缓,现核查完成,清算工作继续进行,待工作完成补贴将尽快发放。”
而在业内人士看来,调整补贴发放的重点并不在于事前预拨还是事后清算,而是在于补贴对象的调整。
张志勇认为,补贴应该向消费终端和产业链上游调整,根据正式的上牌量来发放补贴,把补贴放在电池企业。电池企业生产多少电池,给多少补贴,补贴体现在B2B的价格体系当中。“补贴政策调整主要就是回答骗补的问题,要想杜绝骗补,从上下两个出口就能把它卡死。”
事实上,从工信部设立动力电池准入目录,规定采用未经准入许可的动力电池的新能源汽车无法享受相关财政补贴不难看出,补贴政策调整似乎有意向上游产业倾斜。
此外,本次流出的草案还提到,要在2016~2020年补贴方案基础上,准入门槛指标增加整车能耗、续驶里程、动力电池、安全性以及企业诚信等要求。同时,还在保持2016~2020年补贴标准总体稳定的前提下,适当完善部分车型补助标准,6~8米、8~10新能源客车的补贴标准再次下调。这些调整一方面提高补贴门槛,一方面适度降低补贴,并无太大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