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深度解析 » 正文

三问振兴东北137项重点工作127项重大项目:钱要咋花?项目给谁?路在哪里?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9-12  浏览次数:163
核心提示:三问东北振兴137项重点工作,127项重大项目引关注近日,国家发改委印发《推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三年滚动实施方案(2016~2
 三问东北振兴

137项重点工作,127项重大项目引关注

近日,国家发改委印发《推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三年滚动实施方案(2016~2018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分年度明确了137项重点工作和127项重大项目,引发各界高度关注。

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国家又给了东北1.6万亿”“国家1.6万亿救东北”等诸多解读。针对社会上的某些误读,近日国家发改委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司(以下简称“振兴司”)负责人一一做了回应。

然而,疑问并未就此停止。更多关注东北或身处东北的人士,就东北的病根到底在哪;127个大项目是否又将被国企“垄断”;作为《实施方案》实施的执行者,地方政府是否还将“穿新鞋走老路”等等问题,提出了更为深层的担忧。

《中国经营报》记者就当前社会上的有关疑问采访了部分专家并采访了振兴司。振兴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东北问题不是简单靠投钱就能解决的,新一轮东北振兴归根结底要靠改革,强调发挥地方主体责任。当然,围绕战略实施和深化改革,国家也将在重大基础设施、社会民生、创新性产业发展以及新动能培育等方面给予必要支持,这与传统的“输血式”支持有本质上的不同。

钱是否能解决东北问题?

《实施方案》提出了拟于2016~2018年开工建设127个项目,这些项目将滚动实施,估算总投资约有1万多亿元,且并非全部由国家投资。

一位不愿具名的东北区域专家表示,从第一轮“振兴东北”到现在已经12年,国家投入了不少钱。目前的显性结果就是,2016年上半年,东北三省经济增速依旧位列排行榜末端,辽宁更是以-1.0%成为全国唯一半年增速为负的省份。“国家的大量投入,东北至今未见起色,只能说明一点,那就是,东北的问题与给多少钱完全没有关系。”上述专家表示。

大连海事大学教授时建人亦表示,东北的问题一定不是钱能解决的问题。东北的病根在哪里其实显而易见。

事实上,国家层面对于东北存在的问题早有清晰、清醒的认识。今年4月公开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指出,东北的核心问题是“市场化程度不高、国有企业缺乏活力、民营经济发展不充分、科技与经济发展融合不够、社会保障和民生压力较大、思想观念不够解放⋯⋯”

“当然,东北问题确实不是简单靠投入大量资金来解决的。本轮振兴的着力点,《若干意见》说得非常透彻,弄清了中央在这个问题上的态度,就不会产生更多的疑问和误读。《若干意见》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着力’展开,第一条说的就是‘着力完善体制机制’,这直观反映出中央希望东北地区能够尽快完善体制机制,期望通过深化改革来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投资营商环境,进而加快形成东北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振兴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项目是否仍将由国企“垄断”?

既然东北的问题不是钱能解决的问题,那么是否是127个项目所能解决的问题?

“到头来,我们还是得再到国企门口要饭吃。”沈阳市一家民营工程公司的老板推测,《实施方案》所提出的127个项目,不可避免仍将由国企“垄断”。

  “国家对新一轮振兴的方向设计是正确的,投入一些大项目支持基础设施和环保民生,都是正确决策,但核心点还是在实施环节。”辽宁大学教授曲赜胜表示,127个项目由谁来承接?以谁为主?是否向民营资本开放?民企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参与?这些涉及实际操作的关键点还是模糊状态。

“给项目实际上就等于给钱。”前述不愿具名区域专家表示,对于那些一无有效资产、二无生产经营活动、三无偿债能力的“僵尸”国企来说,如果承接到大项目,短时间内或许可以“满血复活”,但最终仍将是“饮鸩止渴”。

曲赜胜教授表示,如果实施过程中还是地方保护,投资还是以国有企业为主,没有向社会敞开,这个事情还要重蹈以前覆辙;反之,如果把项目的实施过程做好,能够打破以前模式,更倾向于对民营资本开放,真心实意对社会、对各类资本放开,谁有能力,谁能做好,就给谁,才可能会产生新气象。

时建人教授则认为,国家如果有资金投入,建议给产业不要给项目,项目毕竟相对封闭,民资很难进来。如果扶植农业工业化,给产业民营经济有前景的,国计民生可持续性的产业,不管是国有的还是民营的,谁能发展起来给谁,项目由其自发生成,民企还可能有一些机会。

振兴司相关负责人表示,127个项目与国家对国企的支持是两码事,不能混为一谈。深化国企改革与脱困,一方面要积极完善企业治理模式和经营机制,另一方面要帮助其解决“历史包袱”,如大集体的、企业办社会等问题,这些问题要靠制度设计,要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方式解决,而不是通过给予其重大项目的方式来解决。另外,项目不是自上而下安排的,而是由地方申报,无论国企、民企都享有同等的申报资格。

“国家任何一个大的区域战略都要有一些重大项目来配合支撑发展和改革,127项重大项目既不涉及产能过剩领域,也不是‘撒胡椒面’式的各领域扩大投资,而是聚焦关键领域,着眼于能够有效补短板和培育新动能,重点支持东北地区弥补社会民生和基础设施领域的欠账。”振兴司上述负责人举例说,到目前为止,东北跟其他大区之间尚未通达高铁,东北内部的高铁网络也远未建立起来。

“还必须要强调的是,《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进一步放宽民间资本进入的行业和领域,促进民营经济公开、公平、公正地参与市场竞争。目前,我们已经制定出台了推进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发展改革的指导意见,有关改革试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地方政府是否仍将“走老路”?

“东北经济断崖式下跌,两大主因,一个是国企一个是地方政府,《实施方案》还交给地方政府做主体来实施,结果堪忧。”前述区域专家表示。

“是不是真正实施得好,就是试金石,换人没换脑筋,仍然还是按照老的套路来做。平台的功能最核心的是地方政府的思路和管理的效能,工作做好了,振兴就有希望。”曲赜胜表示,地方政府看起来是项目,实际上是平台,是投融资机制的平台,是项目运营管理模式创新的平台,也是产业升级、结构调整的平台,更是考验地方政府能力的平台。

  时建人教授认为,执行操作还是要落在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思想观念不转变的话,还是会走老路,把大项目给国企一分万事大吉。127个项目对东北经济的实质性帮助和原发性的刺激,可能起不到根本性作用。

曲赜胜表示,中央的意图是完全正确,有可能省一级政府也能够理解得很好,但是下边逐级都应该是一盘棋,哪个环节出问题,都会毁于一旦,上下必须统一思想、步调一致。政府管理的协同效应如何发挥出来。

“目前,大家都盯着所谓的‘1.6万亿’,都盯着127个大项目,实际上忽略了更为重要的137项重点任务,这实际上是《实施方案》的重中之重。”振兴司前述负责人表示,137项任务均涉及到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中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这些任务的顺利推进将真正有利于破解东北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比如,在着力完善体制机制方面,明确了加快完善政府管理体制、深化国企改革,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等领域工作任务。在着力推进结构调整方面,明确了在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等领域的工作任务。在着力鼓励创新创业方面,明确了吸引留住人才、完善区域创新环境等领域的工作任务。在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明确了在鼓励就业创业、加快重大民生工程建设等领域的具体工作任务。每项任务背后都有一系列务实的举措,都有责任部门和完成时限。

“这些任务都涉及到东北振兴根本性的问题,只要列入三年计划,中央以及各部门都要将其纳入调度系统,责任部门都要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每月都要督促检查和评估,执行不好要问责。这些能够执行到位的话,比投资和项目的意义更大。”该负责人表示。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鲁ICP备12023203-2号

鲁公网安备 370303020000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