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人物访谈 » 正文

吴道洪: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为中国实体经济提供新动力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9-12  浏览次数:185
核心提示:权威能源专家曾指出,中国的GDP翻倍,能耗可以不增加或者少增加,这里节能技术很重要。通过技术创新提高我国传统能源的利用效率
 权威能源专家曾指出,中国的GDP翻倍,能耗可以不增加或者少增加,这里节能技术很重要。

通过技术创新提高我国传统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大气污染,是我国解决产业结构升级、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正因此,节能产业被视为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北京神雾环境能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神雾集团)是一家针对全球化石能源节能环保与大气雾霾治理技术解决方案的提供商,是国家发改委首批认证备案的节能服务公司,以及工信部、财政部认定的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其创业20年来,通过不断致力于工业领域节能燃烧技术的创新研发和推广,为广大高耗能制造业实体经济持续提供节能减排环保技术和产业升级技术解决途径。

近日,在参加G20杭州峰会期间,记者专访了该集团董事局主席、火箭燃烧技术专家吴道洪博士。

中国能源报:当前,世界经济仍然没有走出金融危机的迷雾,复苏乏力,中国也不例外,随着中国进入经济增长的“新常态”,您认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在哪里?

吴道洪:中国未来10至30年的发展将面临来自内部和外部两方面的减速压力,经济可持续快速发展的难度显著加大。为此,需要深入研究中国中长期经济可持续增长新型驱动力,这里创新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也是经济增长新动力的唯一出路。所谓创新,是以科学技术创新为主,但是不仅限于科技创新,还包括制度的创新、商业模式的创新,甚至还有思想理念的创新等。

中国能源报:神雾集团是如何开展创新实践的?

吴道洪:从我们当前的实践看,我们不仅重视技术创新,更有商业模式的创新。在技术创新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将燃烧技术3.0创新应用于钢铁、有色、石油化工、煤化工、有机及金属固废处理、火力发电等国民经济重要工业领域,取得了26种节能低碳工艺技术及装备上的重大突破,实现了蓄热式燃烧技术与中低阶煤提质、劣质铁矿石直接还原清洁冶炼、生活垃圾资源综合利用、煤炭快速热解等技术的嫁接与系统集成,实现了从源头上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或消除大气污染物排放、降低原材料成本及产品生产成本提供了全新的工艺路径。

而在商业模式的创新实践中,主要体现在我们从过去单一的技术推广和工程技术服务(即承揽咨询、设计和EPC、销售节能设备的模式)转变为以集团参股、控股、合同能源管理、融资租赁、产业基金等来快速推广神雾颠覆性的节能减排技术,充分展示神雾技术良好的经济、环保和社会效益。

中国能源报:中国在G20杭州峰会前完成《巴黎协定》的国内法律程序,且已向其他G20成员国发出倡议,推动《巴黎协定》获得普遍接受和早日生效,这对节能服务产业有何促进影响?

吴道洪:能源与环境问题正在衍生为发达国家主导世界政治经济秩序的新工具和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新“壁垒”。其中气候变化正成为环境外交的焦点,且将在经济全球化和环境问题全球化的双重背景下继续得以强化。

中国相当长时间内,以煤为主的能源格局很难改变,在这种背景下,节能或提高能效就成为中国治理雾霾、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迫切要求,同时更是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习总书记在B20峰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指出,今后5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分别下降23%、15%、18%。《巴黎协定》的签订对我们来说意义重大,首先,政府对气候变化问题更加重视了,相应的政策密集出台;其次企业面对的减排压力也越来越大,碳排放交易市场健全后,碳减排和成本压力将剧增,这对节能环保产业来说是极大的利好消息,一些好的节能减排技术不仅帮助企业应对气候变化,还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助力企业转型升级。

中国能源报:您认为中国应该如何推进供给侧改革,推动当前实体经济走出困境、良性发展?

吴道洪:《巴黎协定》签署仪式开始以后,各国正紧锣密鼓地推动立法机构批准,向低碳和绿色发展的转型正成为世界潮流。中国目前正处于“十三五”开局之年,这期间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发展转向“新常态”、创新型经济发展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需要抓住当前的重要改革窗口期,实现发展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

习总书记提出,将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再退出煤炭产能5亿吨左右,减量重组5亿吨左右。在此目标下,更加凸显出提高能效的重要性。只有提高能效,我们才能在减少单位GDP能源消费量的基础上,保证经济的强劲可持续增长。

我们认为唯有颠覆性的技术才能突破我国制造业能源高效清洁利用的技术瓶颈,才能提高竞争力、推动市场全球化,才能振兴实体经济,中国也才能跨过“中等收入陷阱”成为发达国家。这就需要政府变成制度的供给者,在科技规划、战略和政策制定、平台打造、资源配置等方面发挥作用,解决这些颠覆性技术的市场推广中面临的失灵问题。技术创新、推广的主体是企业,政府要为企业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而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看,市场是弥补政府失灵的重要手段。环保和新能源都靠政策补贴,节能就是靠市场,成本低才能生存。神雾集团发展20年来一直在市场中摸索前进,现在已经有两个板块上市了,已有400亿人民币的合同额,明年能达到1000亿人民币,预计五年内合同额将超过1万亿人民币。

  中国能源报:绿色金融首次亮相今年G20峰会,中国的绿色金融已经走在世界前列,今年前七个月中国发行的绿色债券已经达到了1200亿人民币,占全球同期发行绿色债券的40%,请问神雾的绿色金融支实践进展如何?您有何政策建议?

吴道洪: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主要目的是动员和激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到绿色产业,同时更有效地抑制污染性投资。节能产业是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神雾集团已经按照现行绿色金融政策要求做了许多新的尝试,推动项目落地,并逐渐探索出适合自己企业发展的融资道路。

神雾目前拥有七大自主创新的节能减排技术,首先我们将这些技术按照不同的产业方向建立不同的产业平台,同时将这些平台与资本嫁接,使之成为上市公司平台,利用资本的力量发展产业。其次,我们与资金实力雄厚、投资管理经验丰富的金融机构及政府相关部门共同成立各种产业基金或并购基金,以股权投资或并购的方式完成行业的整合和发展,实现集团节能减排与低碳技术快速推广与应用。在完成产业布局、行业整合的同时,为了使项目顺利建设,业务平稳发展,我们还采用了多元化的融资模式。目前,我们将银行的短期流动贷款、项目长期贷款、融资租赁、中小企业私募债、公司债、信托、票据融资等多种融资方式相结合,与各金融机构建立多方位多层次战略合作关系,确保上述节能减排技术快速推广。

我认为中国需要进一步积极大力推进“绿色金融”领域对国外和国内民营资本和民营企业的开放,为金融机构参与和积极介入创造良好的进入环境。从实践看,环保发展过程中的具有一定经济回报的准经营性领域和纯经营性领域,吸引民间资本和民营企业参与,不仅能够有效解决投资资金来源短缺问题,也由于民营企业相对灵活的管理体制和机制,经营效率和效益会更高。为此,今后应加快推动“绿色金融”发展领域的对内对外开放,吸引国内外私人资本与金融机构采取商业化经营方式进行投融资建设活动,努力提高投融资建设经营效益和效率。

中国能源报:就正在打造开放型经济的中国而言,现阶段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快“一带一路”的建设,您认为中国企业应该如何参与“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神雾集团有哪些实践和经验?

吴道洪:迄今为止,中国提出“一带一路”的倡议已经有大约三年时间。前不久,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其中,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也态度积极,以亚投行、丝路基金为代表的金融合作不断深入,一批有影响力的标志性项目逐步落地。

我们必须承认,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上,国企、央企无论在资金渠道、政府政策指导上,还是在大型基础设施、企业合作等方面都有明显优势。但基础设施建好以后,最终还要靠技术进步来推进现在的产业更新换代。在这方面,中国的民营企业创新能力越来越强,越来越有用武之地。

目前,神雾集团已经在“一带一路”沿线开展了大量的合作项目,如已在印度、伊朗、印度尼西亚等国成功开展了多个工业节能减排技术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合作。如印度塔塔集团多年前就使用神雾的节能减排解决方案及蓄热式高温空气燃烧技术;同印尼大河镍合金有限公司红土镍矿项目也于2016年7月份开工。未来,神雾集团多项化石能源及可再生能源高效清洁利用的技术有望借力“一带一路”向沿线国家实现技术输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煤化工、钢铁、火电等相关产业进行改造升级,使之更加低碳、清洁、高效、循环。

中国能源报:在G20北京能源部长会议上通过并发表了《G20能效引领计划》,请您谈谈该计划将如何对助推中国节能企业和节能技术走出国门?您认为未来在国际能效合作领域中国如何进一步强化国际引领?中国节能环保企业如何参与其中?

吴道洪:在走出去的道路上,我认为,对海外输出的技术应该是低碳、清洁、高效、循环的颠覆性技术,而不是高碳排放、高能耗的煤化工、钢铁、火电等传统技术的简单转移。

中国节能环保企业在国际能效合作领域中,应当充分借鉴国外优秀节能经验和技术,提高我国节能环保技术水平。在加强与国外企业交流、联络的同时,我们也要输出我们的节能技术、装备和产品,帮助其他国家提高能效水平。利用我国当前作为G20主席国的有利契机,国内节能环保企业应当在做好本国节能工作的同时,与各国一道共同促进全球能效提升框架内容的实施,进一步了解各国能效合作诉求和利益相关,找到各方利益的契合点,不断加强与国外企业合作,提升我国在国际能效领域的影响力与话语权。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鲁ICP备12023203-2号

鲁公网安备 370303020000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