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举办的中国建筑业协会智能建筑分会第3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6智能建筑行业发展高峰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主任江亿院士就智能建筑的标准化及智能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做了深入剖析和细致解读,给智能建筑行业人吃了一颗“定心丸”并指明了发展方向。
1记者:您对绿色建筑是怎样看的?
江亿:绿色建筑是指未来建筑师、建筑业主等各方面与建筑相关者在建造房屋时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
也就是说,今后不应该以“奇奇怪怪的建筑”、“高大洋”的建筑为努力目标,而应以绿色为目标,具体就是节能节地,节材,节水,并提供优质的室内环境。绿色建筑是所有的建筑应该追求的方向,并非哪座是绿色哪座不绿,而是给出什么是好,什么不好的一个衡量标准。所有新建建筑都要向绿色努力,所有既有建筑也要努力实现绿色改造。
目前,绿色建筑和建筑工业化作为重大研究课题在科技部网站上已经正式给出指南,政府会拿出十几亿来支持这方向的研究内容。其中第一个指南的课题就是利用实际运行效果对绿色建筑实行后评估的方法研究,就是别光看图纸光听说的几星,就等房子盖好后一两年,实际具体考察这房子到底用多少度电,居住该房子的人的使用舒适度及用多少水电等,这样产生一个清晰的,根据最后使用效果的跟实际定量的使用状况来评估,这是绿色建筑的评估方法。
花两三年时间将此方法清晰科学地做出来后,将来以它为标准指导我们盖房子。将最终的目标说清楚了,那盖房子的人就会简单得多。这样就会使我们的建筑真正朝着绿色建筑的方向做得更好一些。
2记者:大家可能理解的智能建筑更多的是与物联网、办公自动化和通讯等方面结合得更多。但其实它对中央空调、采暖等方面也要求非常高。请您谈一下在智能建筑的领域里,对暖通行业有哪些比传统建筑更高的要求。
江亿:我对智能建筑的理解,就是真正能够有智能地、比较好地管理好建筑、运行好建筑,实现高效的运行和管理,这个得满足基本的要求。
比如连空调都没有就不用控制了,而装上空调后能使它在大脑的运行下动起来,就是对已有的安装的各样的设备能够优化地进行控制和管理,而不是因为是智能建筑而什么设备都得装,那就可能把智能建筑的含义弄得太宽太全能了。
3记者:前段时间有个文件,里面提到城市的规划和管理,您觉得这个政策实行起来,智能城市具体有哪些要求?
江亿:智能城市是狭义里对信息化、数字化的定义还是对城市里各种功能、整个城市的优化管理、高效地运转呢?从您刚才引用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精神来看,是从改善整个城市运行管理这个方面说的。
从这点来说,信息技术只不过是抓手和工具,更主要的是机制、体制要理顺了。比如说实施的网格化管理,不是切了好多条条框框。可是我们现在整个城市里管理模式还没到那一步,所以各个部门间的数据都不相容,彼此保密或孤立,这样好些山头不兼容就没法玩大数据从而实现网格化管理。
实际上我理解整个城市中各种各样的活动,是以这个城市的房子和街区作为载体来实施。要把搭载在街区上的人的各种活动管理好。
4记者:您怎么看“互联网+建筑”?
江亿:李克强总理讲要充分利用当前IT信息技术里的最新成果给它融入到城镇化和建筑里去,这有巨大的空间和潜力。比如说建筑的数据,自2000年起,当时叫数字城市,后来扩展成数字地球,就是用数字技术将整个城市相关的信息都给定量化地弄清楚,这样才能使我们定量地清清楚楚地管理城市管理建筑。
以前因为数据获取有限,所以想的东西很难真正全实现。到现在这些技术已经相对得比较成熟了,所以现在提出在大数据的视野下,用大数据技术真正实现建筑、城市的数字化,然后在数字化的平台上就可以做好一些定量的、深入的分析管理工作,使得城市更高效更好地为各种活动服务。因此在十三五期间,初步考虑用大数据技术来解决城市规划、管理、运行问题,重点解决数据模型、数据库、数据挖掘的事情。
5记者:我国数据中心能耗水平一直处于偏高的状态,现在要解决数据中心的高能耗,您认为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有什么需要改善和探索的方面么?
江亿:现在互联网+时代,各个行业都在大量地建数据中心,而现在大型的数据中心消耗的电就赶上一个中等城市或者中小城市的耗电总量,有时为了盖一个数据中心,为了使其运行旁边还得盖一个电厂来支撑它,所以数据中心的节能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正因如此,国家科技部首批发布的项目里就有专门的数据中心节能。
数据节能涉及到设备的配置等好多问题。这里核心的点我个人认为是要打破以前传统的框架,根据数据中心的特点来确定数据中心冷却的新模式、新架构。比如说制冷,这栋大楼的标准是7度熟水12度回水,这是对人的感受,而数据中心要求芯片温度不到40度就行,所以此时应该把水温定到12到18度或者15到20度都可以,这样把水温提高,整个制冷机的能耗就会大幅度下降。
因为是数据中心,就得根据其特点制定不同的规范,找不同的技术框架打破现在的体系,就能够实现突破、大幅度地降低数据中心的冷却的能耗,这只是其中的一个例子。
依靠科技,找到不同于发达国家的途径,既满足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同时实现较低的建筑实际运行能耗,从而缓解城市发展与能源供应的巨大矛盾,实现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这才是中国建筑节能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