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深度解析 » 正文

国企改革缓慢是个伪命题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9-26  浏览次数:136
核心提示:国企改革指导意见出台一周年之际,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中国经济出版社、《国资报告》杂志社在国资委改革办、宣传局指导下,联
 国企改革指导意见出台一周年之际,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中国经济出版社、《国资报告》杂志社在国资委改革办、宣传局指导下,联合推出“国企改革12样本”系列报道和同名图书,系统梳理了包括贵单位在内的国资国企改革12个典型案例并请专家点评。

为更进一步分析案例,总结可推广的经验,《国资报告》对12样本的经验共性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推出“国企改革样本观察”,从不同角度和维度,再一次剖析样本的秘密。

小新为大家推出《国资报告》国企改革样本观察系列文章,今天跟大家一起探讨为什么说国企改革缓慢是个伪命题......

2013年11月12日,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到了去年9月13日,《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正式发布,前后共经历了近一年零十个月时间。

这期间以及在方案出台后的一段时间里,网络上充斥着各种负面声音,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言论有“国企改革进程缓慢”、“中央雷声大、下面雨点小”等。

2016年7月下旬,为进一步了解地方国企改革的真实情况,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局、新闻中心携手新华社、《国资报告》等中央媒体进行了集中调研,提炼出国企改革的“十二样本”(包含5省国资监管部门、4户央企和3家国企),用实际行动驳斥了改革缓慢论。

统一思想耗时费力,但不可或缺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不同的人心中也有着不同版本的国企改革。对于改革来说,人们最关注的是变化,最期待的是结果。但是,人们往往忽略了改革要想取得预期效果,首先需要统一思想。

思想不统一,带来的结果之一就是行动的不一致。此前,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邵宁就曾指出,国企改革方案出台的过程,也是统一思想的过程。

国企改革涉及部门多,涉及人员多,大家角度不同,利益有别,把思想统一在一个主基调上,需要时间。但这个环节却必不可少,因为只有统一思想,才能协调行动,最大限度减少阻力,甚至变阻力为动力,最终形成凝聚力。而这正是国企改革总体方案历经近两年才出台的一个重要原因。

今年6月30日,国务院国资委主任肖亚庆向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关于国有资产管理与体制改革情况的报告。据介绍,国企国资改革确立了以《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为引领、以若干文件为配套的“1+N”政策体系,相关配套文件即将全部制定完成。同时,重大改革举措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积极进展。

这些成绩的取得,就是建立在思想统一的基础之上的。

而且,国企改革的“顶层设计”并不是闭门造车,是建立在央企试点和地方经验的基础上的。

在方案出台之前,央企和地方就曾先行先试来“摸着石头过河”。比如,国务院国资委对中国建材等六家央企进行的“四项改革”试点等,目前,相关试点工作已经在更大范围内展开。另外,在中央国企改革方案没有出台之前,也曾有过不少地方版本的改革方案先出台的例子,甚至一些中西部省份早于东部省份先出台了相关方案。
 

过河者已到深水区

随着国企改革方案的出台和推进,又有人提出,国企改革上热下冷,认为央企空喊口号,地方观望不前。

事实并非如此。“十二样本”的改革实践表明,不少央企和地方国资委、地方国企并不缺乏改革的勇气和智慧,也不缺乏实际行动。

比如具有“招商血脉、蛇口基因”的招商局集团,以市场化为核推进国企改革。剔除并表招商银行等金融业务因素,2015年招商局集团实现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同比分别增长30.8%、45%;2016年继续保持较快增势,1-5月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同比分别增长38%、22%。

作为试点单位的国投公司,两年来在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的功能定位、体制机制和运营模式等重大问题的探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根据“重心下沉、激发活力、重组整合、重塑职能”的改革思路,国投公司总部的职能部门由14个减少到9个,处级机构精简一半以上,总部人员减少1/3。“小总部、大产业”初步形成。

中央企业在国企改革中发挥的作用明显,地方国企改革取得的成绩也可圈可点。新一轮国企改革的号角声吹响后,“国资重镇”上海的改革之举便不曾间断。早在2013年底,上海就率先拿出“国资国企改革20条”。纵观上海近三年的改革历程,其在分类定责分类改革、管好资本加强监管、加快企业转型等重点领域进行灵活创新,提供了地方国资国企改革的“上海范本”。

敢为天下先的广东人也不甘人后。近些年来,广东省国资系统主动抓早抓紧抓实结构调整、布局优化、创新驱动和资本运营这几个重点,强化风险防控,遏止了风险发生,进一步释放了改革活力及改革红利。相关数据显示,2015年广东全省国资监管企业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全国前列,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分别排名全国第二、第三和第一。

在推进国企改革方面,江西省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上成绩较为亮眼。据悉,江西省坚持“宜混则混、宜控则控、宜参则参”的原则,先后完成了中国瑞林、江中集团、省建工集团和盐业集团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初步探索出一套符合江西省实际的混改模式。

以传统工业为主的山东省国资国企,也有着迫切的改革动力。据了解,山东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通过积极部署和研究,较早地搭建了山东新一轮国企改革的制度框架,并稳步进行落实。2015年,全省地方国有企业资产总额43275亿元,利润总额538亿元,省管企业克服了煤炭、钢铁等产品价格大幅下滑的挑战,全年实现利润172亿元。

上述这些例子,只是地方众多国企改革经验或成果中的一部分。一些央企和地方国资的改革新举措和新模式,已经成为了各级国资监管部门和广大国有企业推进改革借鉴的样本。

可以想象的是,随着“赋予地方更多国有企业改革自主权”被写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地方国企改革步伐将进一步加大。

需要更理直气壮地发声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少人仍然坚持认为,国企改革整体缓慢呢?

究其原因,一方面,改革意味着利益的重新分配,对“蛋糕”的做法和分法会有所调整,这必然会触动某些既得利益者的敏感神经。因此,与改革伴随而来的各种声音中,不仅有理性呼吁者的为民请命,也必然会有别有用心者的混淆视听。
 

另一方面,一些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由于当事者过于低调没有积极回应而被别有用心者一叶障目。在这方面,央企和地方国资系统也有“过于低调”的责任。

做得好却不敢发声,古往今来,这都是比较罕见的现象,但现实情况又确实如此。

一位地方国资负责人提到,作为本身就不具备优势的中部省份,如果改革稍晚一步,很可能赶不上这次改革的顺风车,形成不了投资洼地,就丧失了一次赶超的机会,因此他们走在了许多省份前面。同时,他们又担心被舆论扣上“抢跑”或国资流失的帽子,因此只能多做少说,尽量避免曝光率。

实际上,在当时国企改革方案还未正式出来前,对于一些央企和地方的某些做法,就曾有人认为有“抢跑”之嫌。这些评价认为,没有中央的顶层设计,央企和地方仅靠自己的理解进行改革,存在着各种风险,甚至会有人打着改革的旗号,大肆掠夺国有资产。

这种观点当然无可厚非。但也正是由于上述类似的观点,使得地方在推进国企改革时,面对媒体和公众时总显得过于低调。当前,一些地方不空喊口号,低调、务实的态度是值得肯定的,但如果做出成绩不主动发声,仅仅靠媒体自己去发掘,是远远不够的。可以想象的是,如果没有这次大规模的媒体调研,很多央企和地方的先进经验将会明珠蒙尘。

今年7月4日,全国国有企业改革座谈会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指示,要求必须理直气壮做强做优做大国资国企。目前来看,改革做得比较好的企业和地区还需要更理直气壮地主动发声,这样才能提供可供参考的先进经验,避免走弯路。同时,还能用事实驳斥改革缓慢论,用实力打脸唱衰国企者。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鲁ICP备12023203-2号

鲁公网安备 370303020000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