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各种各样的风险与意外。EPC也不再是少数企业的独角戏,找个合作伙伴往往能在关键时刻助一
臂之力。10月14日GE和财新传媒联合主办“一带一路”领袖峰会,会上能豆君专访了GE 中国发电事业
部总裁杨丹,她透露目前带出去的GE品牌产品已经有四到五成是在中国制造的,当然GE的角色也不仅仅
是提供设备。
走出去的产品最高50%是中国制造
“三年前,中国EPC项目去埃及签约,这是一个周期很短的一个项目,合约里面直接写所有这个合约项目所有设备都不能在中国制造。”杨丹说,虽然跟对方极力解释设备在中国制造的好处,但业主就是坚决不同意,而且这样的情况碰到过好多次。
合同里一句“所有设备都不许在中国制造”,尽显中国制造设备的尴尬。
不过,这也是早些年的情况了。此一时彼一时。杨丹透露,以前基本上是买GE纯海外制造的设备,但随着海外业主对中国EPC企业、中国制造实力以及设备质量慢慢了解,他们对在中国制造的设备也越来越放心。
近年来在GE参与的中国EPC项目当中,“中国制造”的设备比例不断增加。
2016年9月,GE与中国电建集团合作赢得了赞比亚下凯富峡水电站项目,该项目的核心设备——5套150兆瓦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及辅助设备就将GE天津水电基地生产。
GE在中国的另外一个合资企业“秦皇岛服务中心”是GE与哈电及南汽轮的合资公司。目前已发展成为GE全球燃机服务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秦皇岛服务中心,20%产能给中国市场服务,80%在海外。这些海外服务中就包括“一带一路”的项目。
采访中,杨丹说,在进入到第一波的一带一路项目之后,下一步他们希望在中国制造的GE品牌能够带出去,也间接地把中国的制造技术和能力,随着一带一路项目在海外进行扩张和输出。现在带出去的GE品牌产品中,已经有40%—50%是在中国制造的。
制造搭车“一带一路”策略
毫无疑问,GE想要搭车中国的“一带一路”。
在10月14日GE和财新传媒联合主办的“源中国,汇全球”一带一路领袖峰会上,GE副董事长庄睿思提到,“过去十年当中,GE参与到“一带一路”沿线的很多项目中,其中有75亿美元的GE设备,40%项目是来自于中国的,这再一次说明我们在中国工作的重要性,实际上这是一个多方协作的模式。”
GE副董事长庄睿思
不过,我更好奇的是,作为中国EPC的合作伙伴,GE除了提供设备,还有什么?
杨丹表示,GE在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里面担任的角色主要有三个:技术设备、海外销售网络和风险把控。
加纳是“一带一路”上很热的国家,然而前段时间EPC项目却停滞。因为换政府了,新上台的政府对前任政府做得东西一概不认全部推翻,只好重来再谈一次。这是地缘政治风险。
第二个是外汇风险。跑去当地做项目回报自然是当地的钱,但目的地国货币很有可能就贬值了。
杨丹告诉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是海外EPC们遇到最大的风险也是最需要考虑的因素和困难。
她说,GE拥有的全球化的基础建设经验,对全球政治风险、投资风险的把控和管控等经验,能够帮助中国的海外承包商们更好地建立风险防范机制,以确保投资回报的安全性。
如今纯EPC越来越少,更多地趋向EPC+融资、投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普遍经济实力弱,更需要EPC们带资走出去。杨丹介绍,GE拥有很强的融资系统和能力,也有在国际上的融资渠道,这些融资渠道能够帮助很多一带一路的项目,或是海外的EPC工程公司去解决很多项目融资上的难题。
但更多时候并不是GE直接融资,GE的角色更像是提供顾问建议,帮客户建立渠道,让他们了解在目的地国家什么样的银行,什么样的利率,还有什么样的借贷条款是要去考虑的。
去年11月2日GE完成了对阿尔斯通的并购案。阿尔斯通业务整合。杨丹对记者说,“阿尔斯通的整合对于‘一带一路’建设就是如虎添翼,”好像突然间窗口多了两扇的感觉,有更多的机会和市场。
阿尔斯通长于蒸汽轮机以及输配电设备。并购阿尔斯通,给GE带来了煤电以及输配电方面极大的市场,让其拓展到这些国家传统火电、水电等领域,两者互补性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