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独家报道 » 正文

数据调查|“十三五”电力供需总体宽松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12-08  浏览次数:147
核心提示:近日,国家能源局发布了2016年前三季度全国6000千瓦及以上电厂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情况。数据显示,截至9月末,全国6000千瓦及
      近日,国家能源局发布了2016年前三季度全国6000千瓦及以上电厂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情况。数据显示,截至9月末,全国6000千瓦及以上电厂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为2818小时,比去年同期降低179小时。除水电有所上升之外,火电、核电与风电平均利用小时数均比去年有所降低。

近年来,受经济进入新常态和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我国用电量增速趋缓,电力供需总体宽松,记者统计数据发现,近5年我国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情况呈下降的趋势。(如图1)

(数据来源:国家能源局)

如图1所示,全国6000千瓦及以上电厂发电设备累计平均利用小时数逐年降低,2012年为4572小时,2013年为4511小时,2014年为4286小时,2015年为3969小时,其中2014年和2015年均连续破1978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三季度我国火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数为3071小时,同比降低213小时,为2005年以来同期最低水平。记者统计发现,近年来我国火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数下降有所明显。(如图2)

(数据来源:国家能源局)

如图2所示,除2013年为5012小时,同比去年略有增长之外,2012年、2014年、2015年的火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情况均呈下降状态,分别为4965小时、4706小时和4329小时。

  根据最新数据,与上年同期相比,除北京、湖北和河北火电利用小时同比增加外,其他省份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广西、四川、云南和西藏低于2000小时,青海和海南降低超过1000小时。业内专家指出:“像四川、云南、青海等省份,省内发电装机富余且可再生能源装机比重大,导致火电停机备用、调峰时间较长。”

那么,该如何看待目前发电利用小时数逐渐降低的现状?这一问题又将如何解决?近日,中国电力新闻网以及中电传媒微博、微信、论坛发起关于“如何看待目前发电利用小时数较低的现状?”的话题征集活动。调查结果如图3所示。

图3

如图3所示,超过1/3的受访者(38.50%)认为需要适当控制电力发展速度;27.05%的受访者认为用电量增速放缓导致利用小时数低;14.50%的受访者表示应该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一问题;13.65%的受访者表示主要应该关注火电利用小时数;还有6.30%的受访者则认为发电利用小时数难以判断电力产能是否过剩。

从数据中可以看出,电力发展速度相对过快、产能相对过剩已成为业内的共识。日前国家能源局发布的《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要力争将煤电装机控制在11亿千瓦以内,取消和推迟煤电建设项目1.5亿千瓦以上。《规划》强调,为指导各地和发电企业有序规划建设煤电项目,综合考虑未来3年煤电项目经济性、电力装机冗余程度、环保及政策约束等因素,国家将建立煤电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定期对外发布分省煤电规划建设风险预警提示。

《规划》还明确要按照集中开发与分散开发并举、就近消纳为主的原则优化风电布局,统筹开发与市场消纳,有序开发风电光电。国家能源局总工程师韩水在《规划》发布会上表示:“‘十三五’时期,在风电和光伏的布局上在要进行优化,一些弃风弃电的地区要有序发展、适当放缓规模和节奏。”

业内专家表示:“长远来看,拉动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数上升和下降的因素并存。在电力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的过程中,水电、风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将大力发展,拉动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数下降;随着节能减排工作的力度加大,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电网负荷特性将得到改善,在电量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发电装机需求将减少,致使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数上升。要建立电力需求侧管理长效机制,通过需求侧管理措施削减最大负荷,所需发电装机容量减少,将使发电设备得到更充分的利用。”

部分受访者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国网湖南电力检修公司向汉文表示:“受近期经济不景气的影响,重工业等用电大户生产出现下滑,这也成为了我国发电利用小时下降一个主要因素。我认为,若在经济复苏,重工业回暖后,用电量可能会有所提升。此外,随着超特高压电网的逐步增强,越来越多的清洁、低廉电能通过超特高压线路输送至全国各地,而价格高,污染重的火电自然因此受到打压,可以预见,全球能源互联网构成后,火电用电量或将延续遭遇滑铁卢。”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鲁ICP备12023203-2号

鲁公网安备 370303020000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