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无所不能”(ID: caixinenergy)作者:芸豆
比如:
再比如:
对此,网络上很多小伙伴们化身为“砖家”,头头是道地分析智能电表存在的“猫腻”!其中,有一篇智能电表如何让电费猛涨,费劲心机从用户那里多收钱的文章广为流传:
这篇文章从四个方面分析了智能电表如何“坑钱”,听起来蛮有道理的样子:
原因之一,是智能电表靠脉冲数显示,而且非常精确,以前机械表记录不进去的启动电流,如插头不拔、电视待机等,都会灵敏地记录进去,所以比以前走得快了。
原因之二,是现在电力部门提供的电表额定电流为5(30)A.或10(40)A(括号内的数字是短时允许超载电流)。很多家庭一半以上时间的电流量都超过电表正常工作的5A或10A限量,一旦超出这个限量时,电表读数就是以正常值几倍的速度飞快旋转,最后每月交电费时就不得不多交钱了。
文章还用初中物理知识解释该理论:
文中还提到“为什么供电局不提供正常工作电流为15、20、30、40A的大电表,而只提供5A或10A限量的电表呢?猫腻正是出在这里。”
原因之三,电压的升高也使电表速度加快。
文章指出:如果有黑心者稍稍控制一下电压,那居民的用电数字就大大增加。仿佛在暗示电力部门为了多收费,会专门控制电压。
原因之四,是对电力部门作为垄断企业的不信任感。文章列举了2005年一篇“电力企业违规多收费27.4亿元,部分电表被人为调快”,来证明电力公司是有“前科”的。
文章的最后还赤裸裸地指出:供电局为了多收费,故意在电表上做假。
真的是这样吗?
谣言止于智者。千万别被网络上煽风点火的文章迷了双眼,让芸豆君为你逐条找回真相吧。
真相揭露一:“智能电表比机械电表灵敏所以走得快?”
使表计出现负误差,出现少计电量,不能如实计量实际电量的情况
事实上,一只电表从生产到安装入户,前后要经历六道关口进行质量把控,其中任何一道关口过不了都不可能安装入户。
也就是说,智能电表误差更小更精确,它将之前不计入机械电表电量的充电器等计入了电量。比如,居民家庭里的手机充电器,插座等小电流耗电的都冲击不了机械表,在之前可能未计入电表,而智能表的灵敏度要高很多,计数更精准,相对来说就比较高。
除此之外,造成计量的电费比之前高的原因可能有:
1、现在智能电表都有多种费率,简单的说就是在用电高峰期电价高。原来的机械表根本不支持。
2、现在的用电器确实比原来多了不少,一个充电宝就几千个mAh,充电电流都是1A以上(直流)。
3、漏电,但是电流不大,原来的机械表不计,现在的智能表计量。
真相揭露二:“供电局只提供5A或10A限量的电表?”
供电局只提供5A或10A限量的电表?这根本不符合事实。
目前北京市大部分安装的为100安的智能电表,一些普通居民小区为40安或60安的智能电表。
而且,想要超过电表标示限量可没有那么简单,以一个100安的智能电表来说,普通居民家里要开200台电视或者1100瓦电热水壶20台,或者开20台空调……
真相揭露三:“超过限量或者电压升高究竟会导致电表读数飞起?”
“超过限量的电表读数就是以正常值几倍的速度飞快旋转”、“电压的升高也使电表速度加快”……
有专家做过相关的监测:智能电表在检定装置上,分别将电流调节为0.5安培、10安培、50安培、100安培等,几秒后电脑即自动测定了误差值:0.004、-0.0011、-0.008……数值有正有负,且分别在220伏或260伏不同电压下,误差没有明显区别。
实际上,无论是电流变化、电压变化也好、还是电表自身耗电的这些问题,都是电能表国标中常规要求实验室进行测试的项目,除此之外还有其他许多抗干扰实验,目的都是为了电能表在使用时最大限度不受外界干扰,确保计量的准确性。
这则新闻从2005年到2016年,从不曾改头换面,却传谣了11年的时间。
早在2012年5月,国家电网公司在官方微博就辟谣了。国家质检总局从未发布过相关数据,帖子涉及的媒体也未发表过相关报道。
人民日报2014年也曾经辟谣:
但总有有心者传播谣言,总有不明真相的群众随波逐流转发、传播。
怀疑电表有问题怎么办?
以北京为例,芸豆君从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网站找到了解决办法:
首先要了解插卡式电表的安装渠道。
电表卡上写的是国家电网电力公司造,那就是由供电局直接安装的,这样的电表一般是在供电局经过强制检定合格后才给用户安装的。
智能电表如何才能节电?
→错开高峰用电时段
智能电表可以更精确地分辨家庭用电的时间区间,在实行阶梯电价的今天,在高峰时段用电跟闲暇时段用电价格差距很大。减少在高价时段的用电会有效地节省电费。
→电表督促养成节电习惯
智能电表更为敏感,一些小的浪费电细节也会被计入电量。所以,及时关掉电源、拔掉充电器等,虽然很微小,但也会累计相当可观的电量。
→电力公司应科普常识
因为没有深入指导用户如何使用智能电表,电力公司才会不断地被质疑。普及电力常识无论对电力公司还是用户都是非常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