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腾飞的思考
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经济上所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国际资本的流入,但是要问为何国际资本偏偏流向中国而不是所谓“民主”的印度,所谓“自由”的台湾地区以及东南亚诸国呢?笔者认为主要有如下几个原因:
1. 廉价的人民币
廉价的人民币应该是首要因素。因为弱势的人民币会拉动农产品和生活用品的价格,从而使得劳动力成本降低。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人民币兑美元较低的汇率(图一),极大地刺激中国的出口制造。
图一:人民币兑美元的历史汇率(图片来自网络)
2. 廉价的劳动力—农民工
可是拥有廉价货币的国家不只中国一个,那为什么资本还是青睐中国呢?笔者认为中国的另一个优势就是农民工。农民工不同于马克思笔下的产业工人,因为他们拥有可以提供粮食的土地,他们其实是兼职工人。他们中许多连“五险一金”都没有(他们许多也不知道什么是“五险一金”)。这样廉价的兼职工人,撑起了中国的改革开放的装备制造业,也给中国挣来了第一桶金。
3. 廉价的土地—公有制的优越性
说实话,不论是农民工还是廉价的土地,都得益于中国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形成的土地公有制度,使得政府可以在最快的时间决定一片土地该如何使用。这种生产优势和效率是许多国家所无法比的。
4. 廉价的能源—煤炭大国
当然,有廉价的货币、劳动力和土地还不够,中国是一个煤炭资源丰富的国家,廉价货币下促成的廉价煤炭给中国的发展提供的了能源保障。
5. 高效的中央和地方政府
高效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其优势不用多说了。不过,需要强调的是这种中央和地方的权利架构模式是中华民族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实践的结果,而且这种文化和制度的积淀是当下的欧洲和印度所无法比的。
6. 年轻的人口结构
感谢“前三十年”的那些“英雄的母亲”,哈哈!
总之,诸多因素促成了中国在全球化(尤其是冷战结束之后)成为了国际资本的青睐之地,资本的流入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式,客观上促成了过去三十多年的中国经济腾飞。
中国经济当下的困境
可是,过去促成中国经济腾飞的因素正在逐渐失去。汇率方面,人民币过去十年的升值(图二)导致中国在劳动力方面逐渐失去优势。表现最明显的,就是土地价格和工人工资的上涨,仅管土地还是公有制,劳动工人主要还是农民工。
图二:人民币兑美元过去十年的汇率(图片来自网络)
虽然中国还是一个煤炭资源丰富的国家,但是目前进口煤炭的价格低于国内(进口煤价格缘何低于国产煤?《 中国能源报》 2013年06月10日 第 16 版)。更可悲的是,国内的煤炭企业还需要消纳过剩的产能,这就意味着我们的制造业还是得用国内高价煤炭所提供的能源。最后说说人口吧,自改革开放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严格的一胎化导致目前年轻人口供应不足,这也客观上导致了用工成本的上升。
简而言之,当下中国经济困境很可能会持续,因为之前优势已不再。君不见,东南沿海中国一个个制造企业或是倒闭破产,或是搬迁转移。笔者几年前刚出国的时候,还经常在国外看到中国制造的鞋子和衣服,但是目前国外的服装几乎都是越南制造,印度制造,孟加拉国制造,巴基斯坦制造,印度尼西亚制造。为什么?因为资本不论国内还是国外都是逐利的,那些地方有更廉价的劳动力,土地,能源等等。
这轮产业转移的另一个结果就是资本的撤离,君不见我国的外汇储备从2015年初的4万多亿到现在的3万亿多。外汇储备的减少客观上增加了人民币贬值的压力,不利于我国目前推行的“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
电力行业的洗牌
为了摆脱目前国内经济的困局,政府开出了许多“药方”,例如“万众创业”,“互联网+X”等等。不论是什么方法,其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提高国内资本的竞争力。当然,电力行业也在这轮经济改革中做出了调整,下文将从资本的角度来论述电力行业的调整。
1. 电力企业的反腐
社会对于电力企业的反腐算是众说纷纭,但不论怎么说,从资本的角度来看,反腐从目前来看确实是降低电力企业管理成本的有效手段。伴随着反腐的推行,电力企业的福利也在削减。福利的削减从客观上来讲有效地降低了企业的劳动成本。但是,劳动成本的降低能否传导到电价上从而推进社会生产成本的降低,这得依靠电力市场的改革。
2. 售电侧的改革
此轮电力市场的改革始于2014年国务院通过的《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改革从售电侧起步,在各省陆续建立了电力交易中心,旨在搭建用户和发电企业的交易平台,以服务各个发电企业和用户。根据最近《人民日报》的一篇文章《电价仍有下降的空间,改革要敢啃硬骨头》看出,此轮改革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通过在售电侧引入竞争从而降低电价,进而降低生产成本,为制造业纾困。
3. 魏桥模式的逼宫
若电力企业在改革的浪潮中还是不肯降价怎么办?那就用其他方式倒逼改革呗。而且这种倒逼改革的模式在山东已经出现了。例如,山东魏桥创业集团建立了自己的电厂,电价比国网低三成,电厂毛利率超过25%。虽然魏桥创业集团(民营集团)的做法引来了司法纠纷,但是还是那句话资本是逐利的。面对劳动力,土地,能源等成本的上升,如果企业不愿意撤出中国又不愿意倒闭破产,铤而走险自建电厂也是在情理之中。可是这种行为一旦在全国范围之内被各个制造企业所效法,这势必会挤压国有电力行业的市场,危及传统电力企业的垄断地位。“魏桥模式”属于违法模式还是改革先锋?这个问题留给了电力从业者以及改革者去思考吧。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只要支撑国名经济的制造业在国际经济普遍萧条的大气候下仍面临困难,电力行业只要推行改革,其目的肯定还是会围绕着如何降低电价。至于电价的降低会给电力工作者带来什么,这个问题就留给读者去思考吧。
结语
只要是经济危机持续,改革应该还是会继续。而成功的改革往往会呼唤一个在适当的时候会选择削减福利的保守政府,而不是提倡高福利的“小清新”。因为那些“小清新”往往会在执政之后承诺给社会分发福利,而高福利往往意味着高税收。在高税收之下,企业的经营会更加困难。经营困难的企业往往会在资本的全球化之下搬到成本更低的其他国家或地区,在企业搬迁过程中带走的资本进而造成了失业率上升。当社会失业率上升之后,如果“小清新”继续兑现高福利的承诺的话,高税收会再一次吓退资本,如此反复,这个国家的经济环境就对资本不具有吸引力了。于是,这个国家就陷入了一个“承诺福利—征收重税—企业艰难—资本外逃—失业增加—承诺福利”的恶性循环。像这种发展中的恶性循环发生在当下老龄化的南欧,发生在民粹横行的台湾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虽然完成了工业化,但是在工业化的过程中没有掌握太多能维持高福利的垄断技术,一旦自己掌握的技术被后发国家所蚕食,这些国家和地区就跌入了发展中的陷阱。所以,笔者认为在目前经济环境不好,整个“蛋糕”(GDP)面临萎缩的情况之下,专注于探讨如何分到更多的“蛋糕”(承诺高福利)并不利于走出经济困局。齐心协力把“蛋糕”做大,才是当下的应对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