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诸多困难,如何渡过难关稳定煤炭行业发展?作为一个以煤炭为基础性支柱产业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城市,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相继实施了一系列推动行业发展的有效措施,以煤矿技术改造、兼并重组、新技术推广应用等为主要抓手,推动转型升级和循环发展,加快发展洗选加工和煤焦化,主动适应市场供需,让煤炭企业走出市场低迷困境,探索走出了一条煤炭产业健康发展新路子。五年来,全市煤炭资源就地转化率达到80%,煤矿机械化开采率达到69%;推进煤气共采一体化发展,煤层气综合利用率达到43%。
煤矿兼并重组 化解产能过剩
贵州贵能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于2013年12月获得第一批省兼并重组主体资格,下属14处煤矿,规模285万吨/年,兼并重组以来先后关闭煤矿8处,淘汰落后产能72万吨/年,现保留煤矿6处,规模为495万吨/年,集团公司煤矿数量大幅减少,规模得到有效提升。这是我市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煤炭行业以煤矿兼并重组为抓手推动去产能的一个缩影。
煤炭产业是我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在煤炭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我市从稳定传统产业增长和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两端”发力,发挥储量大、煤种全、煤质优的叠加优势,做足煤炭有效供给这篇文章,稳步推进煤炭产业健康发展。在推进煤矿淘汰落后产能过程中,我市于2013年至2015年关闭煤矿51处,在化解过剩产能771万吨/年的基础上,2016年再关闭煤矿16处,化解过剩产能589万吨/年,关闭煤矿数量超额完成省下达考核指标的106.7%,淘汰落后产能规模超额完成省下达考核指标的118%。2016年关闭煤矿工作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和国家验收抽查,并得到国家抽查验收组的一致好评。
有破有立,在关闭煤矿的同时,我市相继组建了27家煤矿企业集团,全市27家主体企业中有25家兼并重组实施方案获得省兼并办批复。截至目前,全市保留煤矿124处,批复建设规模9320万吨/年,平均批复单井建设规模75万吨/年,批复规模和单井规模均位居全省前列。
机械化开采 降低生产成本
2015年,斥资550万元购置一台掘进机;2015年9月,投资2000余万元购置一套大采高综采设备;2016年,投资300多万元购置5台履带式大功率钻机……近年来,贵州邦达能源有限公司不断提高煤矿机械化开采水平,7个煤矿中有6个煤矿实现综采,一线工人大幅减少,充分体现了向安全、管理、技术和装备要效益。
该公司通过一系列技改后,煤炭生产成本从220元至240元/吨下降到170元至180元/吨,使企业实现了盈利,公司无职工下岗,确保了企业稳定和正常经营。
近年来,全市煤炭行业按照“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的原则,大力推进煤矿企业采掘机械化建设,争取财政资金支持用于机械化示范矿井的建设奖励。目前,全市共有59处煤矿使用综采设备116套,规模4695万吨/年,64处煤矿共使用综掘设备131套,全市采煤机械化率达到69%。
煤矿通过实施采掘机械化改造后,全市煤炭产量得到大幅度提升,机械化矿井支撑了全市70%以上原煤产量,总体生产成本降低,安全生产基础不断夯实,企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得到提升。
资源综合利用 就近就地转化
盘江精煤股份有限公司金佳矿瓦斯提纯厂,每天可以提纯16%以上的瓦斯4.2万立方,浓度低于16%的瓦斯则输送到金一瓦斯电站,瓦斯实现综合利用。2016年,盘江精煤股份有限公司利用瓦斯11187.21万立方,利用率达53.8%。
这些年,随着煤炭市场的持续低迷,提高煤炭产品附加值、延长产业链已是必然趋势。我市因势而为,因势而动,着力建设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对清洁能源的利用提出了更高要求。市委、市政府决策层深刻意识到,转型是所有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而“气化六盘水”成为下活这盘棋的关键一招。
我市以煤炭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四个一批”和“煤气共采”的发展思路为引领,坚持地面开发与井下开采并举,煤层气产业发展取得突破,实现煤层气(煤矿瓦斯)开发利用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双提升,两个瓦斯提纯制CNG、LNG示范项目创全省、全国第一。目前累计建设煤层气地面井82口,其中建成煤层气排采井23口,日产气量1.5万立方,煤矿瓦斯发电装机达17.76万千瓦,分别占全省、全国的51%和9.2%,将瓦斯这一煤矿“杀手”变“害”为“利”。
此外,我市还大力构建煤炭工业循环经济体系,实现向新兴工业城市的转变。
成立于2003年7月的贵州黔桂天能焦化有限责任公司,主要生产焦炭、煤焦油、无水氨等20多种产品,现已形成一整套完整的循环经济产业链,让废水、废气、废渣及废热“吃干榨尽”,成功实现由传统煤化工向现代煤化工转型升级。
目前,全市建成洗煤企业105家,规模9600万吨/年;建成焦化企业6家,规模565万吨/年;建成火电厂6家,规模867万千瓦,加上建材、钢铁等用煤企业的支撑,有效拉动了我市煤炭资源就地转化利用,转化率达到80%。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我市寻求转型升级和循环发展新路径的未雨绸缪,它注定成为这座城市以“循环”促“转型”的驱动和指引。随着国家煤炭产业政策的调整、煤炭市场的转暖和市委、市政府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我市煤炭产业发展基础将更加夯实,行业效益将更加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