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活垃圾焚烧的问题争议了多年,就在这一话题稍有平息、国内多个城市准备上马垃圾焚烧项目之际,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下称“人大国发院”)的一篇报告,再次将这一话题炒热。
3月22日,人大国发院发布的《北京市城市生活垃圾焚烧社会成本评估报告》对北京市目前运营的3座焚烧厂和规划中的8座焚烧厂的生活垃圾焚烧的社会成本进行了评估,称,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全过程的社会成本为2253元/吨。到2018年,11座生活垃圾焚烧厂生活垃圾管理全过程的社会成本将达373.2亿元/年,总成本预测相当于2018年北京市GDP的1.33%。
不过,这一结论很快遭到环保产业界的质疑。有专家公开表示,这份研究报告“数据采集错误,分析方法不当,研究结论错误,建议脱离实际”。
垃圾焚烧成本高昂
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上述报告由人大国发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宋国君领衔的研究组完成。
在3月22日召开的研究成果发布会上,宋国君讲解表示,“焚烧处置的各类补贴隐蔽了焚烧的真正成本,误导了公众,降低了垃圾分类的动力。”
研究组介绍,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收集—运输—转运—焚烧—填埋”全过程的社会成本为2253元/吨,包括收集、运输和转运社会成本1164元/吨,焚烧处置(入焚烧厂后)社会成本1089元/吨。
“焚烧电价补贴,构成了焚烧厂所获收入及补贴的20%左右,将本应由地方财政承担的焚烧处理费以电价形式转移给社会,是导致生活垃圾处置高昂社会成本的关键。”研究报告称。
研究组认为,如果实施分类减量,实现源头分类、厨余单独处理、可回收物资源回收利用,能够使得生活垃圾管理社会成本从2015年的42.2亿元降低至15.3亿元,降低64%。同时,北京市规划兴建的11座焚烧厂中三分之二将存在闲置风险。
上述报告建议立即终结生活垃圾焚烧电价补贴政策,用焚烧垃圾处理费表达生活垃圾焚烧处置的全部成本;建议对非居民生活垃圾征收1000元/吨的焚烧处理费。
垃圾焚烧才是最佳选择?
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针对上述研究报告发布会,住建部市政公用行业专委会成员、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总工徐海云率先“放炮”。
3月24日,徐海云通过其微博公开质疑人大国发院上述研究报告的科学性。他认为,“研究报告总体上数据采集错误,分析方法不当,研究结论错误,建议脱离实际。”
3月27日,环保专家曹亮、严华东也公开表示,人大国发院的研究报告存在几处“硬伤”,“数据失真,方法失当,逻辑观点片面,政策建议远没有考虑到制度设计的科学性、机制设计的有效性。”
两位专家介绍,欧盟明确支持和鼓励对垃圾进行以焚烧为主的能源回收。“对耕地面积严重不足的中国,垃圾焚烧是当前的最佳选择;对以北京为代表的一线城市、特大型城市,垃圾焚烧往往是唯一的选择。”
可回收垃圾一定要物尽其用
采访中,专家们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其实垃圾分类是前端,垃圾焚烧是后端。前端处理好了,源头减量、源头分类,后端处理更有效率,也更有利于垃圾的充分利用与燃烧。
威立雅环境服务亚洲董事兼中国总经理周小华此前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目前有一些城市甚至开始把垃圾焚烧手段推到极致,提出“垃圾全焚烧”的概念。随之“垃圾填埋弊端过多,焚烧才是主流”的理念也开始流行。“这种做法其实并不科学。”他认为,对于一个城市来说,配备一个安全的符合规范的填埋场是应对各种不测情况的方法。
在中国现阶段,怎样才是更适合的科学废弃管理流程?周小华对第一财经说,“可回收垃圾一定要物尽其用。”
研究结果显示,每回收1吨废纸可造好纸850公斤,节省木材300公斤,比等量生产减少污染74%;每回收1吨塑料饮料瓶,可回炼600公斤无铅汽油和柴油,节电5000度。
周小华说,实际上垃圾分类并不是分得越细越好,而是要与各时期的经济地位、末端处置设施相匹配。“我们要考虑的是更加有效的、卫生的、不扰民的收集系统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