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站建设进入黄金期
6月15日,在杭州500千伏萧浦智能变电站投运现场,浙江省电力公司检修公司操作监护人严朝阳、设备操作人蔡志浩,共同坐在监控屏前,仅用10分钟程序化遥控开关合闸,并通过智能终端数字化采样运行数据,宣布该站正式投运。
今年50岁的吴金祥,是浙江电力检修公司500千伏瓶窑站运维班班长,他从事电网工作已经29个年头了。1987年6月,浙江省第一座超高压变电站——500千伏瓶窑站在杭州正式投运。让吴金祥记忆深刻的是,当时一个简单的开关操作,从开票、审票,到许可、操作就要消耗近1个小时,更别提手动合地刀这样的操作了。
“要是遇到闸刀合不到位,我们就得进入手动操作模式,一旦控制不当,就免不了反复操作。”吴金祥说。但是如今,智能站完全可以实现高效的后台遥控操作,这在当时可是连想都不敢想。从常规变电站到智能变电站,两者间的跨越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
接下来的几十年,电网建设进入发展快速期。2008年5月,随着丽水万象站的投运,500千伏变电站实现了浙江(除舟山)全覆盖。接下来,智能变电站建设也紧随其后,2010年12月,金华500千伏芝堰智能站投运,成为浙江省第一座500千伏智能站。至此,智能站建设迎来了它的黄金期。
两年后,浙江电力检修公司正式成立。随后,吴宁站、夏金站、白鹭站、桐乡站等一系列智能站陆续启动投产,该公司也一次次参与了变电站的筹建、验收与投运。
走进智能站,它们的占地面积越来越小,设备的集约化程度却越来越高。例如上个月投产的桐乡站,它是目前嘉湖地区最先进的全数字化智能站,全站采用封闭式组合电器(GIS),节约土地50余亩,输送的电力来自清洁核电,操作人员采用微机控制进行设备操作,操作步骤实现程序化遥控。
“相比传统站,智能站占地面积小、集约化程度高,它不仅符合当前环境保护和绿色能源发展的需要,更彻底改变了变电站的操作模式。”桐乡智能站负责人徐明说。
智能化改造刻不容缓
就在智能站拔地而起的同时,随着特高压交直流工程的建设和传统老站运行年限的增长,部分500千伏传统站面临着设备短路容量不足、监控系统设备老旧等问题,当前电网已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于是,500千伏变电站改造任务被提上了议程。
2013年6月,国网浙江电力率先实施500千伏双龙变智能化改造工程,一举进入500千伏智能化改造时代。此时,艰巨的改造任务再次摆在了浙江电力检修公司面前,传统管理模式也将随智能站改造而发生变革。
据悉,针对变电站智能化改造,一方面,设备将由进口的陈旧设备更替为国产的全新设备,解决维护保养不便、备品缺失、设备容量不足等问题;另一方面,站内二次保护、监控系统、通信系统等将进行智能化改造,实现变电站无人值守。
其中,智能站无人值守是以全站信息数字化、通信平台网络化、信息共享标准化为基本要求,替代人工自动完成信息采集、测量、控制、保护、计量和监测等基本功能,并根据人为需要支持电网实时自动控制、智能调节、在线分析决策、协同互动等高级功能,运行人员无需全天候监控设备运行。
“以往,1座500千伏变电站需要3个班组轮流24小时值班,至少得安排14人;现在每个站只需要4到5人,不需要24小时值班。”双龙站负责人郑平介绍说,“这得益于智能站可靠安全的电源支撑。”
经过504天的不间断改造,双龙站由传统老站升级成智能新站的改造任务圆满完成。此外,智能巡检机器人正替代人工巡检,每日对站内设备进行红外线测温、油位监视等工作,灵活的排班计划使运行人员将更多的时间用在了提升运维和检修技能上,实现了运维效益最大化和运维人员最精化的目标。
适应全新的建设模式
在智能站新建和老站改造的过程中,浙江电力检修公司员工也正逐步适应着全新的建设模式。
智能站与常规站相比,最突出的优势就是现场安措执行的可靠性、安全性提升了。对此,已经从事检修工作10多年的检修班班长张勇深有感触:“就拿二次设备拆接线来说,原先检修人员需要人工拆接回路接线,安全风险高。而如今,依靠检修机制和软压板的投退即可完成检修作业,降低了安全风险。
此外,在继电保护设备一旦出现故障后,智能站不再需要按二次设备接线图纸层层测量查找缺陷,而是通过网络分析仪,快速实现自诊断、自监视、自发信号,从而使检修人员快速准确定位故障点。
目前,浙江电力检修公司500千伏智能站二次检修人员有29人。团队多次获得“继电保护技能竞赛”第一名、“科学进步技术”一等奖等荣誉,在国家级期刊多次发表论文并获得多项专利。该公司正跟随智能站发展步伐一同成长,确保浙江电网安全稳定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