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目前是否具备价格放开的条件存在较大异议。有利的一面是,目前能源供给宽松,价格低位徘徊,国家推动力度大;不利的一面是,受能源资源集中、基础设施薄弱等因素制约,目前条件不具备。笔者在本文章以福建具体情况为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价格放开,就是通过有效的市场竞争形成合理的价格。具体来讲,市场的有效竞争有三个基本条件:成本差异小、进入门槛低和竞争企业多。只要任何一个条件不满足,就无法形成实质性的竞争,价格合理自然无从谈起。但是目前福建这三个条件都无法满足,新进企业实力与获得管道燃气特许经营的燃气商相比,好比“蚍蜉撼树”,二者显然不属同量级的较量。
首先,先进入市场的燃气企业拥有优质的25年“照付不议”进口长约气。
这部分气源是在国际上LNG市场处于买方市场的时候签订的,成本较低,后进入者很难获得如此优质的气源。从2011年至今,福建沿海5地市的城市门站价总体上要比相邻的广东省城市门站价格低10%-20%。
其次,较高的行政准入门槛。
主要就是管道燃气特许经营权,有了它,就可以独家投资、建设和运营管输气,无论用户是居民还是工商业。而其他企业只能通过“点供”等方式抢夺工市场份额的工业客户。与管输相比,“点供”针对单一用户,处于规模劣势;投资专用性强,议价能力低;供气保障能力弱,遇到台风等恶劣天气可能导致供气中断。
最后,优势企业一家独大。
这些拥有管网渠道和气源优势的企业优势明显,一家独大,其地位根本无法撼动。在福建沿海地区,其工商业用户市场占有率普遍都在80%以上,甚至100%。
这实质上是一种接近垄断的市场格局。价格放开,容易把价格的“天花板”打开,从鼓励竞争演变成变相涨价。以价格最早放开的天然气汽车加气为例,2015年下半年开始,福建省放开4.2元/方的价格上限,直接结果是各地伺机上调出租车用气价格,甚至达到5.1元/方。根源在于,市场结构没有显著改变,预期的有效竞争没有实现。在2016年进口气价低迷时期,一些地市出租车汽车加气价格毛利润率甚至达到1倍以上。
之所以出现上述的市场格局,主要是三个问题没有解决好:
一是气源问题,不同时期、不同地区获得的气源价格差异较大,尤其是沿海进口天然气,进口气源成本差距甚至达到2-3倍;
二是燃气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覆盖面低,无法为气源输送提供渠道;
三是现在一些燃气企业还承担部分政策性负担,主要是居民价格偏低和应急保供等任务,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要想形成真正有效的市场竞争,这些基础工作得先行,做到位。
福建也争取在2017年放开天然气终端价格,希望“三思”而后行,把气源、基础设施和历史问题解决好。只有具备良好的市场结构,才能共享竞争的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