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十二五”最后一年,相关单位正紧锣密鼓编制“十三五”各类规划,作为一名电力行业从业者,笔者认为,作为五年期的电力规划,“十三五”电力规划要切实从客观供需出发,最大程度接近实际情况。当前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如下:
未来五年我们需要多少电
2014年我国人均电力消费已达4000千瓦时,这已是个不低的水平。 可以说,我国电力产品的过剩时代已经来临。当前,世界范围能源产品及大宗商品大幅降价,未来五年中国发电量的低速增长将成为电力发展的新常态。
来自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14年全社会用电量分产业看,第一产业用电量994亿千瓦时,同比下降0.2%;第二产业用电量40650亿千瓦时(占社会总用电量的74%),同比增长3.7%;第三产业用电量666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4%;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692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2%。这说明未来电力增长主要靠第三产业来拉动,而第三产业来拉动不会像过去那样强劲。从2015年一季度数据来看,趋势更为明显。来自中电联数据显示,1-4月份,全社会用电量1731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0.9%,增速同比回落4.3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用电量248亿千瓦时,同比下降2.6%;第二产业用电量12305亿千瓦时,同比下降0.8%;第三产业用电量228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9%。
从2014年的统计数据来看,按一般人均GDP、第三产业规模和城市化率等指标衡量,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而工业化后期的电力增长弹性系数约为0.5,如果GDP按7%考虑,电力消费增长约在3.5%。对于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中央已有明确的定论,考虑到2014年发电量增长3.8%客观事实及今后节能减排的影响,“十三五”期间发电量年均增长3.2%比较贴近现实。按此计算,到2015年末我国发电量为59167亿千瓦时(2015年按3.5%计算),到2020年末满足社会需求的发电量不会超过7万亿千瓦时。
未来五年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电
根据国家能源局统计,到2014 年底,在全部13.6亿千瓦的装机容量中,水电3.02亿千瓦,光伏1905万千瓦,核电1988万千瓦,火电9.16亿千瓦,占全部容量发电量的 67.4%,发电量约占(估计)全部发电量76.4%。而世界主要经济体火电的比重一般在50%以下。
按《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到2020年,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约48亿吨标准煤,煤炭控制在约42亿吨(天然煤),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控制在62%以内,非化石能源比重达到15%,天然气比重达到10%以上;力争常规水电装机达到3.5亿千瓦左右,风电装机达到2亿千瓦,光伏装机达到1亿千瓦左右。
按目前我国制造业的能力, 风电、光伏达到目标没有问题。特别是光伏,如果能够克服分布式光伏发电的一些制度性制约,光伏发电在“十三五”期间将会井喷式发展。在火电领域,要在经济发达地区继续鼓励天然气发电(分布式)的增长,即便煤电达到天然气的减排标准,如果考虑“碳税”,气电经济性也要优于煤电。
未来五年我们能够提供多少电
根据国家能源局统计,到2014年底,全国装机容量为13.6亿千瓦,如果按5200小时计算,发电量就能超过7万亿千瓦时,就能满足2020年的电力需求。 很显然,这样的计算过于笼统和简单,风电、水电和光伏发电绝对达不到5200小时的运行时间。根据中电联统计数据,如果不考虑送出影响,合理利用小时为,火电5500小时,水电3300小时,风电2000小时,核电7000小时,光伏1500小时,则按2014年底各类发电形式装机计算的发电量为 63728亿千瓦时。
未来五年核电增加的电量加上2014年火电存量机组利用小时增加到5800小时,总的发电量就能基本达到2020年全社会电量需求的7万亿千瓦时。虽然还没有考虑2015年至2020年火电、水电、风电和光伏发电的增量,有点过于偏激,但足以说明发电能力足以满足我国 2020年社会发展对电力的需求,即使考虑备用容量、送出受限等因素。
未来五年我们要提供什么样的电
按 “行动计划”到2020年,核电装机容量达到5800万千瓦,常规水电、风电和光伏加起来可达6.5亿千瓦,如果再加上2014年底存量的火电,整个“十三五”期间不发展火电,全国总装机容量也超过了16亿千瓦。但即便在经济发达地区受“大气污染物排放行动计划”限制、在欠发达地区受投资者投资意愿的下降等影响因素,火电的装机每年增加2、3千万千瓦的容量是可以肯定的。
从必须改变环境角度出发,“十三五”电力规划电源建设要以进一步限制煤电,适度发展水电和核电,全面鼓励和推动新能源的发展。
关于适度发展水电和核电。据中国大坝协会的统计,我国已是世界上建坝最多的国家,坝高超过30米的大坝超过6000座,过度建坝已经破坏了生物多样性和人文环境,尤其在西南地质脆弱和少数民族集聚区,水电的开发的负面影响更为明显。而之所以提出核电要适度发展主要是从安全角度出发。且不提核原料的供应和核废料的处理问题,虽然当前在建核电机组主要是所谓的“三代机”,但实际运行情况未知。更让人担心的是按目前规划的规模,我们确实缺少有实际经验的运行及维护人员,缺少相应配套的监管手段和制度。
新能源发电值得认真研究。从以往的情况看,以风电为例,我国装机早已超过1亿千瓦,但实际并网到2014年底才0.96亿千瓦,即使并网的这些风电每年因限电影响的发电量都超过其总发电量的10%。光伏发电也一样,除技术性原因外,由体制、机制造成的损失及对整个产业发展的影响不是用数字可以简单计算的。
因此,实事求是讲,目前电源已不是问题,更关键在于电网,通道的建设落后于电源的建设,使很多电力产能无法释放。此外,影响新能源消费的市场化的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好在国家电力市场化改革已经明确了方向。
“十三五”电力规划要贴近实际,如果新能源不能发挥实效,不如在规划时更多建些影响新能源送出的如通道、储能等配套项目,确保那些列入规划的新能源项目按规划建设、按规划发挥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