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人物访谈 » 正文

科技部部长万钢:每隔四年新能源汽车电池能量密度提高一倍 成本降低约50%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6-08  浏览次数:308
核心提示:科技部部长万钢:每隔四年新能源汽车电池能量密度提高一倍 成本降低约50%
 在“中国制造2025”国家规划基础之上,2016年汽车行业正式对外发布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路线图”。按照技术路线图目标,到203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应该达到百分之四十以上。科技部部长万钢指出,这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带来了新的机遇。

6月6日,2017国际电动汽车示范城市及产业发展论坛在京召开,作为第八届清洁能源部长级会议暨第二届创新使命部长级会议的重要边会之一,万钢介绍了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现状、机遇和挑战。

中国新能源汽车占全球一半

万钢表示,刚刚过去的2016年是中国新能源发展的关键之年,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之下,去年年底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量突破了五十万辆,保有量超过了一百万辆,在全球的占比都达到了百分之五十。

整车技术方面,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取得了重大进展,纯电动主流汽车的续航里程达到了二百五十公里以上,插电式的混合动力保证了具有五十公里以上的纯电动零排放的续驶里程。尽管国家给予了财政补贴,但是补贴之后的成本和销售价格也在不断下降,一体化、电动化的底盘,轻量化、智能化的技术都得到了逐步的应用。

关键零部件方面,动力电池产业化得到快速发展。从2010年大规模牵头发展电动汽车以来,每隔四年左右,电动汽车电池能量密度就能够提高一倍,成本降低约50%。现电动汽车逐步地正在向理想的、将来完全能够具有市场竞争性的产品发展,政策也由此不断改变。

同时,万钢提出,推动电动汽车更快产业化不光是要解决技术和产业化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解决体制和机制方面问题,其中示范运用推广十分重要。随着2011年上海被确定为电动汽车国际示范城市,嘉定区为电动汽车国际示范区。6年来,上海的电动汽车已经突破了十万辆,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城市,嘉定电动汽车国际示范区也从示范进入到了推广应用的2.0时代。

针对业界关注的如何看待燃料电池发展。万钢指出,规划时是将两者放在一起考虑的。无论是电动汽车还是燃料电池汽车都是用电来驱动,同时达到零排放。未来如果燃料电池汽车竞争力起来,氢气也便宜了,将把燃料电池做大一些。如果电池有优势,就把电池做得大一点。将这两件事一起推动,可为未来交通领域提供更多选择可能性,同时推动电动汽车更快产业化。

新能源汽车发展是长期不可动摇目标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长期不可动摇的目标”。万钢指出,城市大气污染十分严重,需要电动汽车为清洁空气做出贡献。同时他介绍了当下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要克服未来所预见的制度性障碍。当今能源过多地依靠传统能源,未来需要将太阳能、风能等充分利用,发展智能电网。同时,发展共享式的新能源汽车可为未来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做贡献。目前中央级各地方政府已明确目标规划,可克服未来所预见的制度性障碍。

第二要破除基础设施方面障碍,如充电难等。充电桩安在哪里、能不能为大家所用、如何解决付费问题等都是需要考虑的。同时,氢燃料汽车是未来发展方向,加氢站建设也需要从现在开始规划。汽车是人们生活当中的伙伴,必须和人们建立感情。“开上电动汽车的人会爱上电动汽车,而没开上电动汽车的人可能心里有点障碍。我们要更多地破除这种障碍。”

第三要特别注重电动汽车安全运行问题。电动汽车无论是本身电安全还是驾驶安全等都必须充分考虑到。未来自动驾驶汽车必然会实现在电动汽车上面,因为它所需要的敏捷反应、快速驾驶都可以在电动汽车上面实现,这是最好的载体。电动汽车和网络连接时第一个要解决问题就是安全。要让每一个随时知道汽车个零部件等当下情况。这样电动汽车会比传统汽车更加安全、更加使用长久,成本也会更加降低。

第四要关注减排效应。无论是纯电动汽车还是其燃料电池汽车都主要讲运行过程当中零排放,今后能不能使其充的电能也更多地零排放。上海示范站已经开始用太阳能分布式能源为电动汽车充电,将来国家智能电网建设后可以把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发的电充到电池汽车上面。事实来说,一百多万辆电动汽车运行消耗的电只不过是所有可再生能源发电的百分之二左右,还有很大空间。同时还要考虑电动汽车制造过程当中的高效益。“去年我有机会参观了宝马的电动汽车I3生产车间,整个制造的车间仅仅是传统汽车的四分之一,可节约更多材料。”

第五要做好全回收利用。今后电动汽车要做到全回收。所有的材料在设计时就应该考虑回收流程,电池在车上用八年后可用于充电站,然后再百分之百地回收利用,其中延长寿命所产生的价值应该与电动汽车拥有者共享。

万钢强调,在改善全球环境和应对能源危机的这条道路上面,交通领域仍然面临着艰苦挑战。希望未来能够和加州展开更多合作,共同推动电动汽车发展、推动全社会绿色发展,引领交通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鲁ICP备12023203-2号

鲁公网安备 370303020000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