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时,这里高山陡峭、江面峡窄、水流险急,“两崖峻极若登天,下视此江如井里”;如今,在金沙江畔,继三峡、溪洛渡之后的又一座千万千瓦级水电站——乌东德水电站正在热火朝天的建设中。
上千人同时作业、近乎90度坝址陡峭岩壁、近500米人工高边坡开挖,这一切都在不断突破着纪录……
乌东德水电站是我国已核准建设的第三大水电站、世界已建和在建的第七大水电站。在不远的未来,一座世界瞩目的双曲拱坝将在此拔地而起,这对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和实现2020年节能减排目标,对长江经济带建设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技术突破:筑起世界上最薄的“聪明大坝”
2017年3月16日零时,随着第一罐青灰色混凝土倾泻而下,填满了乌东德水电站8号坝段第一个仓面,这标志着项目由基础开挖全面转入主体混凝土浇筑。
乌东德水电站是金沙江水电基地下游河段四个水电梯级(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的第一个梯级,是我国“西电东送”战略的骨干电源。作为目前世界上最薄的300米级拱坝,技术上的突破与应用考量着中国水电建设的核心实力。
截流后大坝基坑全景
据介绍,以往工程界大都使用中热水泥或普通水泥建筑施工,但始终难以解决大型建筑混凝土浇筑存在裂缝的问题。如何建造一座无缝大坝,是全世界工程建设者不懈努力的目标。
“我们选用最新的材料和工艺,全坝运用低热水泥进行混凝土浇筑。”三峡集团总工程师陈文斌表示,这是世界大坝建设史上的新起点和里程碑,研究探索低热水泥从三峡工程起步,到溪洛渡坝上试验,再到向家坝地下工程中的普遍运用,其间历经不断研究、试验和改进。
要实现建设无缝大坝的目标,除了材料创新,还需要工艺保障。陈文斌介绍说,三峡集团采用了三大关键工程技术作为支撑。首先是无盖重固结灌浆技术,该技术的运用助力大坝建基面实现专项验收施工合格率与优良率达到100%的目标。
其次是智能灌浆系统,历时三年的研发该系统与无盖重灌浆技术配套使用,以信息化、数字化手段对灌浆装备、施工工艺及控制技术进行智能化管理,让大坝基础更加牢固。
三是智能化大坝施工手段,乌东德实现了对大坝浇筑从原材料到混凝土配合比,再到检测试验及仓面运输全生命周期、全方位的智能化自动控制和建造。
更值得一提的是,乌东德项目建设的智能性不断提高。iDam2.0拱坝智能建造系统,让大坝变得更“聪明”。
系统集成物联网技术、数据筛选分析技术、三维仿真技术、预警预判等,在大坝混凝土浇筑、温控、监测、蓄水等建设运行全过程中,实时感知分析信息数据,实现智能温控、智能振捣、智能蓄水等控制,时刻知晓大坝“身体状态”。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2017年3月底,在乌东德大坝第三仓混凝土浇筑完毕时,系统已有冷却水管温度计埋设数据20条,盯仓记录387条,缆机数据682条,拌合楼数据1459条……金沙江上一座“聪明大坝”正在崛起。
传承“三峡基因”:向大坝注入生命与情感
即便工程宏伟如乌东德,但在建设者眼中却犹如落地婴儿,被给予无微不至的呵护。
在水电人眼中,大坝是有表情有温度的。20余载春秋,从三峡工程到溪洛渡水电站,再到乌东德水电站,无论中国水电发展速度多快,“三峡基因”始终一脉相承。一代又一代水电人,用生命中最美的劳动姿态,为大坝注入情感与生命。
右岸鸡冠岩上的“蜘蛛人”
乌东德,彝语意为“五谷丰登的坪子”,令人神往。但现实的乌东德,对于它的建设者们,却是种种艰巨的考验。
回忆起当年的勘探时光,长江设计院副总工、乌东德水电站项目设总翁永红说:“山高坡陡、山路崎岖、过江条件差,缺乏水源、没有电、没有通信,更谈不上有蔬菜……勘探设备、生活物资都是肩挑背扛骡子驮。”
艰苦闭塞的环境里,长江设计院共打下13万多米的钻孔与平硐,航拍了2300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积,地质测绘近万平方公里区域,仅用2年时间就完成了同类电站需5-6年才能完成的任务。
面对肯定,翁永红说:“乌东德预可研工作绝不仅是按时间和辛苦程度来推进的,我们靠不怕困难的精神,靠强硬的技术支撑。”
在葛洲坝集团乌东德施工局局长李国建看来,乌东德大坝是襁褓中尚需要精心呵护的巨型“婴儿”。他介绍说,从开浇之日起,大坝要经历40个月的高强度浇筑施工,到2020年6月左右才会浇筑到顶。
左岸地下电站五号机窝肘管焊接施工
从三峡工地一路走来,乌东德工程建设部副主任周绍武深谙“三峡基因”的丰富内涵。面对如火如荼的大坝浇筑现场,周绍武用两个词来形容自己的心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开弓没有回头箭。乌东德开仓浇筑,是参建各方传承三峡基因,克服重重磨难换来的结果。我们的目标是,在2020年建造出一座世界级无缝大坝,为中华民族和世界水电业留下传世典范。”他说。
截断金沙云雨,再创高峡平湖。作为金沙江水电开发的又一里程碑,乌东德水电站对我国经济稳增长,能源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对西部地区特别是移民群众分享发展成果,都将发挥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