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敬:环境保护国际合作着眼于解决国内重点环境问题。大气是我们过去多年来的一个重点领域,中国在这方面与发达国家开展了很多合作。比如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在中美科技合作协定下,开展了中美环境保护合作,包括大气环境监测、标准和污染治理等内容。在与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合作中,大气污染防治合作也非常丰富。环保国际合作对国内大气污染治理的积极作用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立法和制度的建立,汲取了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比较好的经验,加快了我国的立法进程。
二是基础性、机理性等科学方面的研究。治理大气污染,首先要研究它的成因,对症下药效果才能好。多年来,我们与发达国家合作,大学、研究机构、政府部门都投入了很多资源,开展了很多非常好的项目,对促进国内整体研发水平的提高,了解大气污染的成因和机理,包括源解析等问题,都发挥了积极作用,获益很多,促进很大。
三是在技术应用方面。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国际合作注重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吸收、消化,极大地提升了技术、设备研发方面的水平。比如各种除尘技术,以及大气监测设备等。通过与发达国家合作,促进了我国环保技术和装备水平的显著提高。
最后,合作一定是双向、互利、共赢的,否则就不叫合作。通过环保国际合作,推动了中国环保技术和产业市场的发展。中国的环保市场非常巨大,据专家预测,“十二五”期间每年增长率在15%到20%左右,“十三五”甚至更长时期,中国环保技术和产业市场增长速度不会低于这个数字。这为国外企业进入中国环保市场提供了空间。中方对此持非常开放的态度,欢迎具有比较好的技术、愿意参与中国市场竞争的国外企业加入,在获得利益的同时,帮助中国加快污染治理,尤其是大气污染治理进程。谢谢。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刚才看到这个材料里面说我们最近一直在加强和开展国际合作,近年来针对国家的环保难题,主要在哪些领域加强了环境保护技术合作,起到了哪些作用?当前我国环境技术方面的短板是什么?下一步还将开展哪些领域的技术合作?在水和土壤领域,国外有哪些治理经验?
郭敬:大家都很了解,从2013年开始,中央政府连续发布了三个行动计划,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还有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也称为三个“十条”。环境保护部正在全力以赴,从制度建设到推动立法,包括建立一系列的配套方法,大家可以从不同的渠道了解到目前环保部每天都在干什么。
说实话压力很大,但是我们要有信心,有决心,同时还要有恒心。信心来自于中央领导,高层领导对我们生态环境保护空前的重视。决心来自于国家的要求,必须要落地,要见实效,要让老百姓,包括在座的各位,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恒心就是要对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问题,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因为毕竟是一个科学的过程。比如讲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过去三年,从2013年到2016年,变化是明显的,改进也是明显的。在这个过程中,环保国际合作全力以赴围绕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技术需求的重点领域来开展,去引导、推动国家重点技术研发的投入。实际上国家在这方面投入逐年增加,各部门已经把重大的生态环保技术研发工作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
国际合作方面,现在更多是技术合作,这对于社会和市场来讲,是一个商务和商业合作。政府一定要发挥导向作用。环保部在这方面会有一系列要求,也出台了很多政策,希望媒体的朋友们,多呼吁、多宣传、多传播,共同做好科学、技术、市场各方面的工作,推动落实三个“十条”。这里面关键是创新,科技是解决很多问题的根本出路,对环保尤其如此。
至于我们现在有哪些短板,这么多年的发展,我国在常规污染治理技术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如果用不同的参照系,跟我们自己比,进步非常明显,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其他发展中国家比,我们一点不落后,很多常规的污染治理技术成套设备、集成设备都在出口。当然在一些领域,还存在短板、空白,也缺乏经验。比如土壤污染治理、污染地块修复就是大难题,不单是中国的难题,也是世界共同的难题。美国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关注这个问题,通过国会立法,即超级基金法,要求造成遗留污染地块的企业投入资金清理污染地块。这方面我们有经验可寻,但实际上难度很大,各国的情况差别也很大。我相信,将来在中国污染治理过程里,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团队,一定能够研发出适应中国的技术。?
中国日报记者:我想问一个关于空气污染合作的问题,每年中日韩三国都会举行环境部长会议,三个国家在环境治理方面有哪些具体的合作项目?特别是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有哪些合作?
郭敬:中日韩三国是区域里很重要的国家,三国在环境领域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18年前,三国建立了中日韩三国环境部长会议机制,至今已经连续召开18次部长会议,下一次也将于近期召开。在部长会议机制下,三国启动并实施中日韩环境合作的联合行动计划,涉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治理、生态修复、公众意识、化学品管理以及电子废弃物越境转移等诸多领域。三国多年来形成了一套比较顺畅的沟通与合作机制,这种合作机制在世界范围内也不多见。明年将是第20次部长会议,由中方主办。我们将在中日韩三国合作20年取得的进展和成效基础上,谋划未来十年的合作。
目前,三国环境合作越来越务实,刚才谈到的大气污染就是三国关注的问题之一。在三国环境部长会议框架下,建立了大气污染防治政策对话会,轮流在三国召开,现已召开四次会议。在这一对话会机制下,专门成立了两个工作组,一个是空气污染预防和控制科学研究工作组,一个是空气质量监测与预测技术及政策工作组。
大气污染问题,归根到底是各自国内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日本、韩国,包括西方其他一些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也同样存在着如何应对大气污染,特别是本国境内的大气污染,以及由此产生的其他问题。我想,最重要的是要共同面对这些问题,开展交流沟通,加强相互理解与合作。我们在中日、中韩双边合作机制下保持着密切沟通,通过与日本、韩国的合作,学到了很多东西,对中国的环境保护包括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都发挥了积极作用。我一直对日本、韩国的同事讲,中国如果解决了自己国内的环境问题,就是对区域、对全球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最大的贡献。中国有近14亿人口,解决了中国的环境问题,就解决了世界上1/5人口面临的环境问题,这个贡献还能说不大吗?
中国正在向污染宣战,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如果在今后五年、十年能够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如期实现预定目标,实际上就是对区域大气质量改善的巨大贡献。我相信日本、韩国的同事,也理解并赞同这一点。谢谢。
南方都市报记者:在“一带一路”建设方面,有一个大数据平台,我们关注到国际上有一些声音,担心环评不过关,环境标准不太严,所以想问一下环保部在这方面会不会对中国企业走出去进行环保方面的把关?
郭敬:我刚才已经讲了,环保部和商务部在三、四年前发布了一个文件,实际上就是政策上的把关。如果企业遵循国家号召和引导,其在国外的投资、合作活动就会比较顺利。从根本上讲,境外的投资包括企业“走出去”,需要遵守当地的环境法律,这是国际上通用的属地原则。大部分企业近几年越来越意识到,企业在境外的投资合作活动,一定要履行好环境社会责任,包括遵守当地的环境保护法律。我举了不少例子,也有很多企业做的非常好。通常人类的共性就是做的好的不会去说,尤其是在传播方面,中国有句老话“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的确有些国内企业在境外投资合作建设过程中,没有充分了解和掌握当地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要求,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希望这部分企业汲取教训,并为其他“走出去”企业提供借鉴,把中国好的生态环保技术和理念,带到其他国家去,尤其是跟我们面临类似问题和挑战、经济上不那么发达的国家,保护好当地的生态环境。谢谢。
刘友宾: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