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比如从2013年到2015年,中央累计为电网扩建和小型离网式太阳能光伏系统建设拨款248亿元(约合40亿美元)。其中有六成(大约146亿元)来自中央财政预算,剩余部分由国有电力企业和当地政府承担。
中国的能源、污染与气候变化问题时不常就会登上媒体头条。如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能源生产国以及煤炭生产、消费和进口国。然而,随着美国退出《巴黎气候协定》,中国开始逐步成为对抗全球气候变化的领导力量。
除此之外,中国还有一项重大进步常常被人忽视:中国已经成功解决了14亿人口的用电问题,也就是说即便是在最偏远的乡村人们也可以用上电。
目前,全球有10亿人无电可用,另有15亿人无法享受稳定供电。因此,中国的成功可以为那些试图解决偏远地区供电难题的国家提供一些借鉴。
电力工人在云南乡村作业。2015年,中国宣布解决了全国最后273万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图片来源:Morgann
供电问题不容小视
为什么说供电问题很重要?以我自己为例,我出生在中国湖南省的一个小村庄。那里地处华中地区,我小时候家里还没有通上电。如今,哪怕停电一小时大家都会感到很惊慌。手机充电怎么办?没有Wifi了怎么办?而对于当年的我和我的家人来说,这样的日子反而才是常态。照明靠煤油灯,做饭靠烧柴,而且当时我们用的锅灶已经比过去先进很多了,因为用的柴火已经少了不少。然而,燃烧产生的煤烟仍然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而且对于经常待在室内的妇女和儿童来说伤害尤其明显。
让所有人有电可用关系到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如果没有电,提供现代公共卫生服务、缩小数字鸿沟等事关人类进步的发展举措恐怕都难以实现。
“两步走”的电力村村通
如今中国已经成功实现电力全覆盖,然而这一路走来却并不容易。起初,中国的电网建设和发电设备主要依赖进口。之后,中国不得不进行体制改革,创立了一系列新的财政机制,鼓励电力投资和电网工程建设。的确,许多西方国家已经在上世纪50到70年代解决了大部分人口的用电问题。那么中国的成功经验又有何特别之处呢?
在解决农村地区用电问题上,中国采取了“两步走”的战略。
首先是在上世纪90年代末解决了全中国97%人口的用电需求。电网扩建覆盖了中国80%的农村地区,其余地区的电力需求则通过并入地方或区域电网的小型水电站或(不超过5万千瓦的)燃煤电站来满足。
剩余3%地区的用电问题解决起来难度则大得多,而最终取得成功靠的还是中国农村电网扩建和改造所取得的重大进步。
电力普及如何走完“最后一公里”
即便如此,电网扩建依然无法保证利用最划算的方式解决所有边远地区人口的用电问题。
2012年,中国政府颁布了《全面解决无电人口用电3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要求解决全国最后273万无电人口用电问题。2015年,中国宣布这一计划成功完成。
那么中国经验到底有哪些可以为其他国家所借鉴呢?我认为主要有三点:
1.中央与地方公担协作
尽管中央将电力普及作为头等要务,但是落实投资和有效管理分散化的基础设施,单凭中央的力量是不够的。因此,中央政府提供了必要的政策导向和引导性投资,并要求地方政府开展广泛的协调。各省、自治区政府根据地方具体情况,协调项目落实。由于没有一个通用的最佳电力普及策略,一些地方开展了不同模式和技术的试点工作。
此外,中国政府在成本共担机制方面也发挥了关键作用。比如从2013年到2015年,中央累计为电网扩建和小型离网式太阳能光伏系统建设拨款248亿元(约合40亿美元)。其中有六成(大约146亿元)来自中央财政预算,剩余部分由国有电力企业和当地政府承担。与此同时,各地官员还动员私有企业参与太阳能光伏项目的投资与建设。中央拨款在各省、自治区的电力投资中所占比例从20%到80%不等。比如在最贫困的西藏,电力项目建设成本非常高,所以中央会负担整个项目建设成本的80%,高于平均投资水平。
中国模式的关键在于中央政府提供的稳定可靠的资金支持,并引导试点与经验的学习。
2.因地制宜选择技术
中国电力普及工作最后一个阶段的工作包括两个并重的方面,一是电网扩建,二是离网太阳能光伏系统建设。尽管前者更为可靠,但是对于偏远地区来说,这种模式建设成本太高,而且也缺乏灵活性。相关试点显示,根据地形和离变电站的距离不同,偏远地区每户的电力建设成本可高达10万元(约合1.6万美元)。
如果采用0.5-1千瓦分布式太阳能光伏系统,每户电力供应的可靠性会有所增强,但是这种微型电网的同样造价不菲,大约为每户9000到2万元人民币(约合1400到3200美元)。
0.3-0.4千瓦独立式太阳能光伏系统成本最低,每户平均造价为7500到1.12万元(约合1200到1800美元)。按照国家能源局的指导意见来看,这种独立式太阳能光伏系统更适用于每平方公里居民数量少于20户的偏远地区。不过,在这样的地区电网系统虽然覆盖难度高,但是其高可靠性和实用性却更受当地居民青睐。
因此,解决边远地区的用电问题,就是要在电力质量、供电水平以及成本之间寻求一种平衡。不过随着未来离网系统的不断进步,这其中的差异可能也会逐步缩小。
在不少国家,离网系统维护成本问题正日渐凸显。中国政府通过建立全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来解决这一问题。为弥补可再生能源发电增长带来的资金缺口,2016年,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的征收标准由每千瓦时1.5分提高到每千瓦时1.9分。
最后,在电网扩建或离网系统建设都无法开展的极偏远地区,政府会将本地居民安置到更加宜居的地区。
3.电力普及有机嵌入发展规划
和美国等老牌工业化国家一样,中国也将电气化写入了扶贫减困的战略规划之中——主要借助“村村通”计划,实现农村地区电力、公路、饮用水和电信通讯设施全覆盖。电气化将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而收入增加则会提高电力需求,为进一步扩大农村地区电气化投资铺平道路。这个反馈环路有助于农村地区电力供应的可持续性发展,而不是走上完全依靠政府补贴的老路子。然而,人们的习惯总要慢慢改变,而农村地区电力发展模式升级也有待时日。和美国差不多,中国的“家电下乡”(由政府为购买电视、洗衣机和手机的农民提供补助)等政策措施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农村居民的用电需求。
当然,中国还有许多有异于其他国家的特别之处。
中国中央政府权威性高,能够相对容易地调动大笔资金,集结国有电力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力量。而对于权威性没那么高的国家政府来说,要做到上述两点难度恐怕就大得多了。比如对偏远地区人口进行异地安置就不是所有国家都能做得到的,因为这其中涉及到社会公平和人口的环境适应能力等多方面问题。
不过,撇开这些差异与潜在风险来看,中国的成就的确为其他国家提供了不少的经验和借鉴。尽管电网系统仍将是未来电力行业的主要支柱,但是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会让离网系统的可行性变得越来越高。持续的技术革新(比如价格更加低廉的太阳能电池和更好的系统整合技术)会在未来凸显离网电力模式的经济价值。
实现全球贫困人口电力全覆盖是一个相当宏伟的目标。我们必须仔细规划,同时积极协调各种国内力量,充分联合和利用好所需的资金、人力资源和行动规划。
将电力资源覆盖纳入地方经济发展规划有助于确保电气化的可持续发展,而这也是各先进工业化国家以及中国在电气化过程中反复实践和验证的一条道路。
本文改编自何钢与大卫˙维克多教授合著的《中国解决全民用电问题的经验与教训》一文。这篇文章曾先后在新加坡召开的“2017年国际能源经济学会全球会议”以及“2017年美国能源情报署能源大会”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