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执法艰辛历程及治理成果
5年来,我国空气污染治理的力度空前加大。与2013年相比,2016年京津冀地区PM2.5平均浓度下降了33%、长三角区域下降31.3%、珠三角区域下降31.9%。
5年间,环保部依法落实地方政府环保责任。针对一些地方履职不到位、环境质量持续恶化等问题,环境保护部公开约谈42个市(州、县),4家大型企业;各省级环保部门公开约谈64个市县政府,对25个市县实施区域环评限批。
5年间,值得大书特书的就是各类环保督察(查)。2013年~2014年,环境保护部、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司法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工商总局、安全监管总局、能源局等八部门在全国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全国共检查企业155万余家次,查处环境违法问题1.9万件,挂牌督办突出环境违法案件3123件。解决了一批影响群众健康的环境问题。
2014年,环保部组织32个省级环保部门开展国控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专项执法检查,对12个省(区、市)进行了现场督查。全国共出动环境执法人员9000余人次,对10809家国家重点监控企业、18309个排放口自动监控设施建设、运行、管理情况进行了现场督查。共发现存在问题企业1044家,占全部被查企业的9.6%。其中涉嫌弄虚作假的22家,不正常运行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的1006家,拆除、闲置监控设施的16家,拒绝检查的1家。
2015年,各地按照“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的总体要求,在日常环境监管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排查工作力度,严肃查处环境违法企业,对排查出的问题逐一挂账销号。全国共检查企业177万家次,查处各类违法企业19.2万家,责令关停取缔2万家、停产3.4万家、限期改正8.9万家。全国共检查自然保护区1403个,发现问题563个,检查饮用水水源保护区9685个,发现问题1163个。
2015年底,中央环保督察巡视从河北省开始,不到两年已覆盖全国23个省份。通过督察,重点盯住中央高度关注、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影响恶劣的突出环境问题及其处理情况;重点检查环境质量呈现恶化趋势的区域流域及整治情况;重点督办人民群众反映的身边环境问题的立行立改情况;重点督察地方党委和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环保不作为、乱作为情况;重点了解地方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严格责任追究情况等。
2016年,环保系统集中对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和城镇污水处理厂开展环境保护专项执法检查。共检查重点行业企业6645家(其中水泥企业1175家、平板玻璃企业166家、钢铁企业1196家、城镇污水处理厂4108家);对561家次环境违法企业进行了处理处罚(其中水泥企业77家、平板玻璃企业27家、钢铁企业248家、城镇污水处理厂209家),共处罚款15507.5万元。
2016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个重点区域PM2.5年均浓度,与2013年相比下降均超过30%。珠三角区域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率先“摸杆”,近两年连续稳定达标,全国酸雨面积已恢复到上世纪90年代水平,占国土面积比例由历史高点的30%左右下降到7.2%。全国地表水国控断面I-III类水体比例增加到67.8%,劣V类水体比例下降到8.6%,大江大河干流水质稳步改善。
5年来,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陆续出台,三大战役全面打响。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开始了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督查。逐月开展水环境形势分析,长江经济带大保护、京津冀区域水污染防治、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启动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建立国家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
近年来,我国全面开展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加快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全面实施第五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和清洁油品标准,新车污染物排放强度大幅下降。建成重点污染源监控体系,对重点企业主要排污行为实行24小时在线监控。建成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覆盖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深化“以奖促治”政策措施,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生活污水、垃圾和畜禽养殖污染得到有效治理,1.9亿农村人口直接受益。
2017年强化环保督查 环境执法处罚污染企业上升最高度
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今年环保部发动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督查。对京津冀及周边传输通道“2+26”城市开展为期1年的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督查,从全国抽调环境执法人员5600人,分为28个督查组、25轮次,对“2+26”城市开展压茬式轮换督查。
监测数据显示,3、4、5月份,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空气质量较之前三年平均浓度有明显改善。特别是强化督查工作开始的4月份,是近年来空气质量最好的一年,较2014~2016年4月平均PM2.5浓度下降15.37%。
今年上半年,全国环保系统办理按日连续处罚案件共503件,罚款数额达61060万元;查封扣押案件7553件;限产停产案件3880件;移送行政拘留3939起。与2016年同期相比,全国适用按日连续处罚案件数量上升64%,罚款数额上升131%,查封扣押案件数量上升157%,限产停产案件数量上升223%,移送拘留案件数量上升205%。2016年全国移送行政拘留和涉嫌环境污染犯罪案件同比增长37%。
截至7月23日,前7轮强化督查共检查企业(单位)37325家,发现存在环境问题的21870家,约占检查总数的58.6%;向地方交办重点环境问题9042个,其中突出环境问题5662个,“散乱污”企业环境问题3380个。截至7月25日,经现场核实完成整改的环境问题3902个,整改完成率约80%。
8月1日,第三批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完成对7省市的督察反馈。据初步统计,督察期间,7个被督察省市共有6667人被约谈,4600多人被问责。
行业整体发展数据
数据显示,“十二五”前期(2011~2013年)我国环保投入共计2.33万亿元,拉动GDP增加2.56万亿元,占同期GDP的1.64%。《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实施预期带动GDP增加5.7万亿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实施拉动我国GDP增长1.94万亿元。在宏观层面上,我国逐年增加的环保投入起到了拉动经济发展、拉动内需、增加就业等较为积极的影响。
“十二五”期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以15%至20%的速度增长,GDP的比重达到6.5%以上。近年来,浙江省加大生态环保投入,从2008年的36.78亿元增长至2014年的81.6亿元,年均增长约17%,有力支持了传统产业升级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带动了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获得环境质量与经济质量双提升。
此外,加强环境保护还可以减少经济增长的环境代价。据中国环境规划院相关研究,我国每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当年GDP的6%左右;室外PM2.5污染导致35万~50万人过早死亡的损失。通过环境保护,不仅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还有助于减少经济发展环境代价,增加了绿色GD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