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正文

核电站“百年”之后怎么办?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8-16  浏览次数:189
核心提示:AP1000、CAP1400、华龙一号、EPR新项目如火如荼,秦山、大亚湾正逐渐面临退役还是延寿的选择。❖你需要了解的基本概念❖什么是退
 AP1000、CAP1400华龙一号、EPR……新项目如火如荼,秦山、大亚湾正逐渐面临“退役”还是“延寿”的选择。

❖你需要了解的基本概念❖

什么是退役?

核电站退役是指核电站在达到其使用寿命后,对其进行妥善管理和处置的工作。退役主要包括“去污”与“拆除”两个过程。“去污”即是去除表面松散或较坚固的放射性沉积物的清洗过程;“拆除”即是拆除所有带放射性的设备和材料。

图1.德国格赖夫斯瓦尔德核电站退役过程产生的核废料

什么是延寿?

与退役相反,延寿是指核电站在达到其使用寿命后,通过核安全监管部门的评审,申请运行许可证延续,延长其服役时间,继续保持核电站的运行。

❖决定退役或延寿有哪些重要因素?❖

核电站进行退役面临来自诸多方面的挑战。首先,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法律体制,来明确包括监管部门在内的各个参与方的责任;其次,更好的拆除方法、退役相关的技术和能力缺乏、当地居民对于退役拆除过程中对其生活环境的忧虑等因素均会增大退役实施的难度。截止目前,世界范围内有150多座反应堆宣布将进行退役,然而截止至2016年底只有约17座完成全面退役工作。

2003年6月

2006年1月

2007年9月

图2.成功完成退役的美国ConnecticutYankee核电站

核电站延寿已经是国际核电行业通行的一种做法。按照国际惯例,核电站延寿工作即申请运行许可证延续的工作一般在其设计寿命结束前十年就应启动。经济性考量固然是核电站延寿的重要因素,但在许可证延续评审过程中对于设备老化管理、技术性的改造、安全性评估均会进行详尽的检查和论证,以保证延寿电站的安全性。

国际上核电站退役或延寿如何选择❖

数据来源:PRIS

从世界范围内看来,核电有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目前在运的核电站大部分在未来十年内将面临退役或者延寿的选择。

核电站的退役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截止目前为止,已经有163座核电站永久关闭,而真正完成退役的并不多。例如,1982年,世界上第一座商业核电站美国希平港核电站停止运行,正式“退役”。这座60兆瓦核电站的退役也被认为是核电站退役的样本。

世界上第一个为核电站进行延寿的国家是俄罗斯。位于俄罗斯卡卢加州的奥布灵斯克核电站(Obninsk)于1954年建立,被业内称为“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从建成运行至今已有近60年,这也标志着人类使用核电的历史。

根据美国的经验,一般核电站设计寿命是40年,再延寿20年。美国于2001年批准了首批电站的延寿,截至2009年,美国132台核电机组中,美国核管会已经批准其中74台的寿期从40年延长到60年。

❖核电站退役or延寿,是经济和安全的博弈吗?❖

核电业主之所以希望能将核电机组进行延寿,经济性考量是最主要的原因。新建一台核电机组的费用动则上百亿元,但通过延寿,使核电站再运行20年-30年,相当于再建一座同等规模的核电站,但所花费用却少的多。

众所周知,对于核电发展而言,安全才是生命线。只有安全方面的要求得到满足,核电站才能延长或重新取得运行执照。因此如何保证老的核电站能够继续安全运行,是核电延寿需要考虑的最重要问题。

可以用一句话总结:发展核电,在“安全”面前,“经济”没有博弈的资格!

结合我国核电发展现状,AP1000、CAP1400华龙一号、EPR等项目如火如荼发展的同时,早期发展的核电机组也到了该考虑退役还是延寿的时候了。

秦山核电站于1984年开工,装机容量为32万千瓦,采用压水堆技术。于1991年12月15日并网发电,其设计寿命为30年。据悉,早在2014年,中核运行公司内部已下发了《关于成立秦山320MW机组运行许可证延续项目组织机构的通知》,并专门成立了有关这台机组运行许可证延续项目的组织机构,以推进许可证延续工作的顺利开展。

近期需要准备机组延寿的核电站并不止秦山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是中国大陆建成的第二座核电站,1994年投入商业运行,如今也已运行超过20年,也到了为机组延寿做准备的时期。

我国核设施退役、延寿相关的法规标准,相较发达国家,还不完善,尚处于借鉴学习阶段。尽快建立整套成体系的法规标准对于行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鲁ICP备12023203-2号

鲁公网安备 370303020000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