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俗话说,真理越辩越明。中海油重返海上风电虽说不上确有真理存在,但“横看成岭侧成峰”,不同的人不同角度看法也不尽相同。昨日,一篇来自于《能源观察》(ID:energymagazine)《重启海上风电:论中海油的傲慢与偏见》的文章刷遍业内,引发圈内热议。以下文章为小编发现自网络,评论中肯,论据充分。小编转发以飨读者,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有侵权,还请联系删除。
来源:微信公众号“DGoffshore”ID:DGoffshore
作者:高原街一孙
我本人虽然不在中海油体制内,但吃着中海油的饭,屁股决定脑袋,说的肯定不客观。海油重新投资海上风电业务这新闻已经过了一个多月,至今仍然是热点话题,可见各界对这一事件的重视程度。本编在此随便聊聊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中海油是一家以上游业务为主,专营中国境内海上油气资源的国有企业。目前中海油的产量在三桶油里名列第二。中国对于进口原油的依赖程度想必各位比我清楚。中海油首先承担着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需要,背负着产量压力,其次,他是一家能源企业,需要盈利上缴利润。
我们都习惯马后炮。如果在油价高企的时候大谈业务多元化显然不合时宜,同样的道理,在抛弃海上风电业务多年以后重新进入这个行业的举动也不应该被过度解读为带有“傲慢”和“偏见”。
从国家对海油未来的布局来看,未来5~10年内,中海油会大规模的推进海上油气勘探和开发的力度。这一举动显然跟目前的并不算高的油价没有关系。在外部形势复杂多变的当下,推进海上油气开发,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显得更加迫切重要。未来中国海上油气的开发规模绝不会是再造一个海上大庆那么简单。这种建设规模完全不亚于整个国内海上风电的开发力度。同时,我们也应该知道,在经济下行的今天,电相对而言是过剩产品。
中国的电力行业是个封闭发展的行业,能做到世界一流十分不容易,但这不意味着搞海上工程就驾轻就熟了,就能一蹴而就了。这不客观,也不实际。中国发展了40年的海洋工程,至今距离世界一流还有10~20年的差距。这个起点就决定了国内搞海上风电不会那么一帆风顺,否则也不会出现滨海北某升压站起火、辽河一号海难等等这种坦率的讲,十分低级可笑的事故。
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国是目前,乃至未来一段时间内海上风电发展最蓬勃的区域。在各方的努力下中国的海上风电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不能否认的是,目前中国海上风电还存在很多的问题,简单归结起来是“四不一没有”:
封闭不开放;
不具备竞争优势;
发展模式不具备推广意义;
缺乏监管,发展不规范;
没有创新驱动力。
中国的海上风电延续了电力行业发展的优点和缺点,在这我不想浪费时间逐一说明。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我走访了几个单位,有海上风电开发业主,有设计单位,有建造单位。总体感觉是无奈多于惊喜。我惊喜的是中海油的部分内部单位已经在诸如船舶租赁、海上设施建造和其他方面开展了业务,无奈的是,似乎这两年海上风电的发展还是老样子。居然海上升压站的建造工作可以逾期半年之久,见微知著,这显然不单单是建造单位的责任,这是整个管理环节、设计环节和其他环节的失误所共同导致的结果。
我个人是一线的设计人员,也接触过海上风电设计单位的设计成果,坦率的讲,虽然海油的设计能力在国际上不怎么样,但比国内设计院要强很多,至少详细重控、料单这些必要的东西还是有的,文件该升版升版,该签字签字。我个人是期望海油的相关设计资源能够在未来进入到海上风电设计环节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但显然这是概率低到可以忽略的事件。虽然我对中海油重新从事海上风电业务持积极态度,但我们心里都清楚,上一次错过了,这一次只能重在参与,但我认为参与不能是消极的参与。
目前国内好的资源早已经瓜分殆尽,这个时候进来似乎已然尴尬,但我们不要忘了:中国的海上风电已经是一个产业---不管他是怎么发展的,他已经存在了。以后中国的海上风电还要不要发展?要怎么发展?要面临什么样的挑战?要发展,要向外海深水进发,要克服一系列的技术和经济层面的挑战,我想中海油长期以来的经验和能力能够提供一些帮助。
这也是我在很多场合同船级社、第三方机构以及从事海工行业想要发展海上风电业务的朋友常谈到的一个观点:
别着急,问题和挑战现在不出现,以后总是会出现的。
中国人常说好马不吃回头草,但也常说浪子回头金不换。敢于自我否定我认为值得肯定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