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2007年太湖蓝藻暴发,一场突如其来的水污染危机,让太湖这颗“明珠”黯然失色。
12年来,江苏通过不懈努力,不断把太湖治理向纵深推进。5月14日,省生态环境厅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太湖治理取得明显成效,湖体水质从2007年的Ⅴ类改善为Ⅳ类;15条主要入湖河流中有11条年平均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其余4条为Ⅳ类;太湖连续11年实现确保饮用水安全,确保不发生大面积湖泛的“两个确保”目标。
一草一木,见证太湖之变
5月,太湖进入应急度夏季。14日-15日,记者随省生态环境厅太湖水污染防治处工作人员赴无锡多地采访。
走进宜兴丁蜀镇河西村,只见村心河河水清澈,不少小鱼在悠然摆尾。河西村位于太湖上游,距太湖约2公里。以前,村里河道中淤泥很多,几乎看不到小鱼小虾。近年来,河西村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村里53户人家的污水统一收集后接入城镇污水管网系统,由镇上的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宜兴市公用事业管理局蒋益峰介绍,宜兴太湖一级保护区共有村庄1010个,截至去年底,已有644个村建成村庄生活污水治理设施,今年底将基本实现村庄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全覆盖。
在宜兴市沙塘港生态清淤工程现场,只见淤泥从太湖中通过管道运输到岸边排泥场,通过长达几公里的流径沉淀后,处理达标的水再回到太湖中。“这个排泥场面积达100多亩,处理能力为300立方米/小时。”宜兴市水利局高工包涛芳介绍,宜兴去年开始实施新一轮太湖生态清淤工程,总投资2亿元,清淤面积16平方公里,清淤土方320万立方米,计划分三期实施。截至目前,第一期80万立方米任务已经完成,第二期120万立方米任务预计5月底完成。清淤结束后,这里将全部进行复垦。
泰康浜是位于无锡市梁溪河的一条支浜,该浜对梁溪河的水质变化起着重要作用,而梁溪河是太湖15条主要入湖河流之一。多年来,泰康浜两岸环境脏乱差,水体发黑,严重影响环境。泰康浜“河长”张晓敏介绍,2017年,泰康浜在控源截污的基础上,启动生态修复,通过河床平整清理、水草种植和食藻虫投放,以及使用曝气、涌浪机喷泉设备等方式,使主要水质指标达到Ⅳ类水标准,不少指标达到Ⅲ类。
爬坡过坎,蓝藻湖泛不容忽视
4月29日,省太湖水污染防治委员会第十二次全体(扩大)会议暨太湖安全度夏应急防控工作会议召开,省长吴政隆在讲话中指出,太湖治理在全省乃至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地位重要、意义重大。要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太湖治理已进入爬坡过坎攻坚阶段,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从全国来看,太湖是全国第三大淡水湖,是重要水源地。从全省来看,太湖流域五市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分量很重,但太湖流域污染排放总量也较大,生态环境负荷较重。目前,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总量仍然超过水环境容量。
“当前,太湖治理仍有不少难关要过,不少硬骨头要啃,不能有丝毫松懈。”省生态环境厅太湖水污染防治处处长朱乐先坦言,一是蓝藻湖泛隐患不容忽视。目前,太湖“藻型生境”尚未根本改变,太湖暴发大面积蓝藻甚至引发湖泛的可能性依然存在。据气象部门预测,今年夏季太湖地区平均气温高于常年,高温日数也多于常年,蓝藻湖泛防控形势较为严峻。二是综合治理仍有薄弱环节,部分地区污水管网建设滞后,一些老旧管网存在“跑冒滴漏”现象;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仍需加大;少数地方企业环境违法行为仍时有发生,执法监管有待加强;等等。
精准施策,推动太湖水质持续改善
今年太湖治理的总体目标是,流域137个重点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91.2%,重点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76%,主要入湖河流水质达到年度控制目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进一步削减,总磷、总氮等污染物总量减排进度基本达到“十三五”目标。
今年太湖治理重点抓好七方面工作:加大城乡生活污染治理力度,今年新建污水管网400公里以上,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5万吨/日以上;加强小流域综合整治,主要入湖河流一级支浜要消除劣Ⅴ类;大力削减农业面源污染,今年将确保实现轮作休耕89万亩目标;加快实施生态修复重大工程,完成120万立方米清淤任务,有序开展太湖清淤筑岛试点;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产业布局结构,加快实施重点行业升级改造;提高科学治太水平,切实提高治理的科学性、精准性;着力提升应急防控能力,完善应急预案,保障供水安全,加强蓝藻打捞处置。
朱乐先认为,科学精准治太,要以降磷控氮为主攻方向,突出四个重点区域,包括太湖上游地区、环太湖一级保护区、生态引领区和省界断面所在区。同时,实施六大治太关键性工程,包括实现更高水平“两个确保”、抓好工业污染防治、提升城乡生活污染治理水平、削减农业面源污染负荷、强化重点考核断面和主要入湖河流污染控制,以及促进流域生态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