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与时间赛跑,离不开科技加持。在浙江,阿里巴巴向全球公共科研机构免费开放一切AI算力,加速新药和疫苗研发;依托互联网医院平台,引导普通患者线上问诊……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同样发挥互联网思维,应用“大云物移智”等技术手段在供电保障和服务中助力疫情防控。
社区特殊群体生活是否异常?电力大数据助力分析
“我们没有围墙也没有智慧门禁。社区上下只有15个人,哪怕在路口设岗也只能控车。我们挨家挨户排查,用大喇叭喊,压力特别大。”2月8日,谈起开放式村落、“门中门”住户的疫情防控难题,杭州滨江区山一社区党委书记来庆峰很焦虑。随着春运返程、复工复产高峰到来,人员流动和集聚给社区疫情防控带来了新难题。杭州供电公司与滨江区政府开展数据合作,组建党员攻关小组,率先研发应用“电力大数据+社区网格化防疫”算法,把该区60个社区防疫纳入电力大数据管理。
针对社区人员流动频繁但防控人力不足的难题,攻关小组完成了60个社区15.75万户居民超过1000万条电力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推出了居民“长期外出”“举家返回”等3个场景6套算法模型。春运返程开始后,攻关小组完成了3轮150余万条次的电力大数据巡航,精准判断出区域内居民的日流动总量和小区分布,并把电子“一单一表”发送到社区负责人手中。
“一单,就是社区防疫预警清单,包括预警人员和预警原因。一表,就是电力数据排查分析表,我们用红白绿三色标识业主在家状态,帮助社区核对检查实际人员流动情况。”杭州供电公司工作人员徐川子介绍。
在疫情防控关键时期,居家隔离家庭等人群流动的管控尤为关键。日前,杭州中兴花园工作人员收到预警:1户居家隔离家庭用电量突降。工作人员迅速前往现场——电力大数据发挥了作用:针对滨江区347户居家隔离人员、独居老人等人群,杭州供电公司研发“服务特殊群体”算法,将电力数据监测从每天1次增加到96次。覆盖这些住户的“用电体检”每15分钟就完成一次,计算实时负荷和正常历史数据的偏移率,判断是否存在异常,并在1分钟内将紧急异常预警推送给社区和医疗人员。
截至2月8日,杭州供电公司和各社区已发现并排除居家隔离人员生活异常、老人独自离家、大功率电器长期开启等隐患12起。
在温州瑞安,电力大数据也正在助力疫情防控。“现在是抗击疫情关键时刻,中央空调就不要用了,还有其他用电问题都可以直接电话联系,这期间我们24小时待命。”2月4日,瑞安市供电公司根据核查采集系统大数据,对辖区内的各大酒店、宾馆等开展排查,并提示客户不得开启中央空调电源,最大限度阻断病毒传播。截至目前,该公司已指导35家酒店实行关闭中央空调电源等防疫措施。
机器人、无人机上岗 节省人力提效率
除了大数据,各类机器人上线应用也成为国网浙江电力应对疫情的重要举措。
2月4日,家住台州椒江区的周艳到供电营业厅时,被门口一个微笑脸机器人吸引了目光。“您好,我是电小e,您可以对着屏幕说我要做什么。”周艳感到新奇:“我要办理峰谷电。”电小e指引她逐步完成峰谷电办理步骤,1分钟就办理完成。
由于疫情防控需要,台州各级供电营业厅暂停对外营业,台州供电公司特意把智能机器人营业员电小e搬到营业厅门口,为客户提供服务。“电小e办电减少人员接触,在重要时期确保服务不打烊、不掉线。它解决不了的,通过后台人工视频对话由值班人员答疑。”椒江区供电营业厅班长傅微丝说。
防疫期间,国网浙江电力在多种业务现场推行“机器换人”,减少人员值班。
2月6日一早,宁波供电公司鄞州运维站变电站值班员徐宁一开始巡检220千伏新乐变电站。以往,值班员每天要巡两到三个站,每个站至少需要2到6人。“借助智能运检机器人,只需一人在主控室后台远程监控,就可以完成下辖8个变电站的巡检任务。”徐宁一说。目前,国网浙江电力在变电站应用变电运检机器人、视频全覆盖系统、辅助设备监控系统等,缓解了防疫期间保电人手少、物资紧等问题。
在杭州,城西的电缆运检综合监控中心内,员工姚广元打开电子屏,戴上VR头盔,一键启动巡检按钮。20千米外的湘湖电缆隧道中,一台智能巡检机器人走出玻璃房,沿着通道走向长达1.2千米的幽深隧道。隧道内有4条220千伏电缆,是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5家重点医院及滨江、萧山等区域约40万居民的重要电力通道。“常规的湘湖电缆隧道现场巡检至少需要两人同进同出,密闭空间里交叉感染风险大大增加。有了VR和机器人,我一个人就能搞定。”姚广元说。
疫情防控期间,国网浙江电力对重点单位、医院、隔离点供电线路开展无人机智能巡检,提升效率和质量,尽量减少员工外出时间和次数,也为防疫期间电网运维积累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