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独家报道 » 正文

“互联网+”为分布式能源发展带来重大契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9-10  浏览次数:212
核心提示:互联网+为分布式能源发展带来重大契机 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正在全力落地能源革*,推动互联网+智慧能源发展。我认为,分布式能
“互联网+”为分布式能源发展带来重大契机
   “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正在全力落地能源革*,推动‘互联网+’智慧能源发展。我认为,分布式能源存在向网络模式升级的重大契机。”新奥智能能源集团总裁刘敏在2015(第十一届)中国分布式能源国际论坛上表示。
    在全球能源变革的大背景下,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革*正在进行,中央相继作出一系列部署,鼓励因地制宜投资建设各类分布式电源。通过结合互联网思维实现能源高效集约利用、借助能源制度变革提升能源管理水平的“智慧能源”成为能源革*的关键路径。刘敏认为,从国家发展导向看,未来国家发展的根本核心是以区域为基本单元,从用户侧切入,以“两化”带动“四率”的并行提升,破解全局性发展问题。两化就是市场化和网络化。市场化就是要逐步形成开放、多边、平等、自由的能源交易市场。网络化就是要构建能源互补、源-网-荷-储智能互动的能源网络,实现多品类能源融合,多种利用方式协同。“两化”带动的“四率”分别是第一提高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率;第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第三提高能源设施利用率;第四能源市场资源配置效率。
    把握互联网本质 实现三大转变
    传统分布式能源采用单站模式,虽能解决“点”的能源结构优化与能效提升问题,但囿于建筑固有用能特点,主要将“天生丽质”业态作为发展目标,而“天生丽质”项目数量有限,业务发展空间受限;单体建筑设施利用率存在“天花板”,投资回报受制约,面临发展瓶颈。一个新兴产业要起来,影响的关键因素技术、模式、体制。“互联网+”上升为国家战略高度,带来观念上的根本转变,为技术、模式的升级奠定基础;能源体制变革破解产业关键瓶颈问题,使打破能源竖并成为可能。这为分布式能源从单站模式向网络模式升级带来重大契机。
    “我们要把握分布式能源从单站模式向网络模式升级带来契机,最重要的关键是把握互联网本质,实现三大转变。”刘敏表示,第一是思维方式转变是由点到面,应用于互联网思维,打破单体界限,立足区域层面进行负荷、能源、设施的统筹考虑和整体优化配置,破解系统性、全局性发展问题。第二是发展模式转变是由站到网,用互联网的本质效用挖掘能源体系隐形价值空间,从单站模式转变成网络模式,为建筑集群提供系统用供能方案,利用网络的高集约性、高柔性、高扩展性突破单站模式的发展局限。第三是设计理念转变是由单站挖潜到需供重构,设计理念向“互联互通、优先挖掘存量、网络型分布式能源供基荷、其余设施做调峰”转变,将多主体负荷、设施打散、重构,既破解了单体建筑用能特点对分布式能源的硬约束,又解决了调峰设施投资大、利用率低的问题。这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区域能源利用示范城市”理念高度契合。
     从产业实践看,以“三大转变”为导向发展泛能微网,能够释放多维价值,实现“两化带四率”,随着网络模式的全局拓展和进化升级,可有效助推能源革*、“互联网+”能源落地。
    建立长效机制是支撑产业内生发展根本
    “产业的健康长远发展,不能过度依赖政府补贴,而应从深层次影响因素入手,构建长效机制,着重释放顶层设计、资源配置、示范项目及统防统治效用,为产业注入内发展动力。”刘敏认为。
    充分释放区域能源顶层设计的效用。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应以网络发展模式为核心导向、开展真正意义上的区域总体能源规划,并同城市规划深度融合,引导区域源、网、荷、储的协调布局,实现整体最优。 
    充分释放资源配置效用。政府一方面需实现减量化、清洁化的发展需求,一方面面临着供热需求不断增长的压力。破解两难困境,对供热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是关键。应对供热资源进行结构性调整,低成本集中供热资源优先保民生,商业建筑供热主要通过市场化方式解决,既履行了政府责任,又可为市场主体释放发展空间,助推“互联网+”能源快速落地。
    充分发挥示范项目的带动效用。应将“两化带四率”发展导向充分融入“互联网+”智慧能源的各类示范项目标准,将符合“两化带四率”的项目优先纳入国家示范项目,有效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全面发展。在示范项目覆盖区域建立能源体制特区,率先放开直接售点,助推项目落地。
    充分释放统防统治的效用。统筹考量各类节能减排措施的“殊途同归”效用,树立统防统治观,强化“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将网络发展模式纳入大气污染防治体系,作为重点措施优先推进落实,做好配套资源倾斜,加速项目落地。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鲁ICP备12023203-2号

鲁公网安备 37030302000047号